顏文姜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顏文姜祠 又名靈泉廟、順德夫人祠,俗稱大廟,位於山東省博山區城郊西南境內鳳凰山南麓。它始建於北周(公元557年),更建於唐天寶元年(742年),宋熙寧八年(1075年)擴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一九九三年春夏經過建設整修,集聲光電動功能塑制《顏文姜的傳說》十組群像,整補描繪殿字,更新石階,重砌南道,新植花草,增添鐘樓,裝點茶室,占地3660餘平方米,顏文姜祠是僅存的3座唐代木質建築物之一。整個建築物規矩嚴謹,金玉交輝,華麗中透着古樸,優美中伴着剛健,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建築技巧。
2006年05月25日,顏文姜祠作為元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設沿革
顏文姜祠位於博山城南兩公里,處鳳凰山南麓山頭鎮西神頭村。該祠舊曾稱顏神廟、靈泉廟,又名順德夫人祠。均以齊國孝婦顏文姜遠汲新泉事婆母,感動神明,泉涌室內,匯流成河的故事而得名。據《齊乘》載:「齊孝婦顏文姜祠後周建,唐天寶年間更建[1]。」該祠歷經宋、 元、明、清、民國幾經維修。1981年省、市、區人民政府撥款二十五萬元重修, 裝飾一新,基本上恢復了富有民族古建築特色的風貌。現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布局
該祠分山門、香亭、正殿、寢殿、東、西兩廡等。共計73間。其中主體建築34間。現存主要建築多系明代風格。祠院總面積約達2,000平方米。
顏文姜祠大門樓呈朱紅色,漚釘獸環,是一翹兩昂五踩的斗拱建築,極為壯觀。門前兩側有雌雄石獅回頭相向。雄踩球,雌踩小獅。座雕「刑」字紋飾。高108公分, 座高48公分,寬47公分,長73公分。兩獅張牙舞爪,瞠目相視。造型精巧,神態如生。
祠內還有香亭,它是一座八角形、風鈴、飛檐斗拱建築,玲瓏古雅。兩旁石碑龜跌龍首。香亭牆系青磚細石砌成,古色古香。高七米,寬3.95米,長3.6米。
正殿前中央,有個每邊長七米的石砌方池,深約三米。水從殿下涵洞處噴涌而出,流入池中。水質清冽,又自池中龍頭經隧道流出,注入孝婦河。近年水位下降,池水乾涸。1981年政府撥款,重雕石欄獸柱,採用人工管道,自池下循環供水,基本恢復原貌。
正殿九間,高約15米。面闊、進深各三間。殿頂梁架與一般明、清手法不同, 或稱「無梁殿」。檐下斗拱五踩重昂、出檐深遠、角鈴懸空、五脊六獸、綠瓦朱甍,風貌古樸渾厚,頗具民族特色。
正殿中有清道光年問,博山縣令楊春喈之妻吳靜君所畫的「風雨竹」石刻。書畫秀拔蒼勁、瀟灑超群,吸引着文人墨客。為區文物中的珍品。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青州府志》載:「顏文姜,顏子之後也。初許聘李氏,夫亡,憫舅姑之失養也,遠汲新泉,以供姑嗜。誠感神明,泉涌室內,姑發其籠,水流成河」。由此遂產生「輯籠」之說。諸如南朝顧野王的《輿地誌》、宋代的《太平寰宇記》等古籍,都記述了這個故事。
為了紀念顏文姜的孝行,博山古代稱為「顏神」,亦稱為「顏山」,水亦稱為「孝水」,鄉亦稱為孝婦,社亦稱為「孝感」了[2]。
祠內池旁石碑題云:「孝婦河名自古今,泉源一派更弘深。何當吸去為霖雨,洗盡人間不孝心。」
視頻
顏文姜祠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正說顏文姜,新浪網, 2006-6-6
- ↑ 顏文姜祠:講述神話故事 傳承忠孝文化,淄博大眾網, 20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