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慧禪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慧禪師

 

 

 

大慧禪師

大慧禪師(1089~1163),即大慧宗杲,又名普覺、妙喜(並非唐代高僧一行)。

人物介紹

大慧諱宗杲,南宋高宗敕賜大慧禪師,孝宗更賜號為普覺禪師。 師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生於宣州(安徽寧國),卒於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 大慧為臨濟宗的一代高僧,是圜悟禪師之弟子。 大慧極力鼓吹臨濟一派之看話禪,而與曹洞一流之默照禪針鋒相對。 後者的代表人物為宏智正覺(天童正覺),他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生於陝西隰州,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年三十九住於明州(浙江寧波)天童山,致力於曹洞之默照(寂默靈照)禪,但處處遭受大慧宗杲的攻擊 。 當時的我國禪林,實為宏智正覺大慧宗杲的天下,而有蘭菊爭妍之勢。 宏智的沉默與大慧的霹靂,誠為當代明顯的對比。 對於宏智之徹底於綿密的曹洞禪,大慧則以臨濟的棒喝君臨天下。 當宏智默默端坐於天童山宣揚曹洞禪接引一個半個時,大慧則東奔西走,席不暇暖,而受到當代一流士大夫之逢迎。對大慧之攻擊,宏智不但未加以反擊,僅作『默照銘』一篇作為酬答,而且於臨終時「沐浴更衣,端坐告眾,顧侍僧索筆作書,遺育王大慧禪師,請主後事」。 大慧亦於「夜得書,即至山中,以十四日奉師全身,葬東谷塔」。 古德的風範如此,吾輩實為望塵莫及也。

人物事跡

依『五燈會元』的記載,大慧(字曇晦,號妙喜或雲門)為宣城(安徽寧國縣)奚氏子,夙有英氣,年十二入鄉校讀書。某日與同學戲耍,投擲硯台,誤中老師的帽子,因而賠償。 回家後乃感嘆說:「大丈夫讀世間書曷若究出世法。」 於是輟學而至東山慧雲院事奉慧齊。 十七歲受具足戒,偶讀『古雲門錄』,恍如閱讀曾習經書。 因此前往依止廣教珵禪師修行。 又閱諸家語錄,對五家門流之別,因有疑,遂遊走四方,從曹洞諸老宿學得禪法。 然後又到寶峰謁湛堂准禪師。 湛堂見知大慧之非凡,乃收為侍者,開示入道的快捷方式。 但大慧不認輸,說出許多理由與師對質。 這時堂和尚呵責大慧說:「汝曾未悟,病在意識領解,則為所知障。」 當湛堂即將病卒時遺囑大慧說:「吾去後當見川勤(圜悟),必能盡子機用。」 湛堂死後,大慧趨訪張無盡,請其撰寫堂和尚的塔銘。 張無盡的門庭很高,本不易見人,但與大慧卻一見如故,甚為投合,因此撰寫「妙喜」的庵號給他。 日後再會時,無盡也勸大慧往參圜悟禪師。至此,大慧始至天寧,而於某日聽圜悟之說法。 這時圜悟說: 「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東山水上行』,若是天寧即不然。 忽有人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只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大慧聞後大有所悟,雖然到達了「動相不生」的境界,但「欲坐在淨潔之處」 ,因此圜悟開示他說:「也不易你得到這田地。 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 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須信有這個道理。」 圜悟遂命大慧住於擇木堂(朝士止息之處),做一個不理務侍者,因此每天得與士大夫一起入室參禪。 每當大慧參禪時,圜悟即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問之。 這時,若大慧想開口回答,圜悟即說:「不是,不是。」 而不許大慧開口。 如此,經過半年,某天大慧問圜悟說: 「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這話,不知五祖道甚麼?」圜悟只笑而不答。 因此大慧再進一步地問說: 「和尚當時須對眾問,如今說亦何妨?」 這時圜悟不得已才回答說: 「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 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 祖曰:『相隨來也』」。 大慧當下釋然大悟說:「我會了。」 因此圜悟再舉幾則公案詰問大慧,而大慧皆能「酬對無滯」。 圜悟高興地說:「始知吾不汝欺。」 而將所著的『臨濟正宗記』授給大慧,俾掌記室。 不久,令大慧分座室中教化眾弟子。 自大慧握竹篦教化學人後,四方叢林慕風而來參禪者甚眾,因而一時名震京師。 這時右丞相呂公舜徒奏請皇上賜紫衣,並賜佛日之號。

人物作品

大慧的著作,除了『正法眼藏』六卷之外 另有門人集錄的 『大慧語錄』十二卷、 『大慧法語』三卷、 『大慧普說』五卷、 『大慧書』二卷、 『大慧宗門武庫』二卷、 『大慧年譜』一卷、 『大慧普覺禪師塔銘』等。

大慧禪法

「無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頑然無知。 謂觸境隨緣,心定不動,不取著諸法,一切處蕩然。 無所染污,亦不處在無染污處。 觀身觀心,如夢如幻,亦不住在夢幻虛無之境。 得如此境界,方謂之真無心。」


大慧普覺

大慧禪,大慧宗杲創立的禪法,也稱為「看話禪」,或「參話頭」。 大慧禪師觀察北宋末、南宋初之禪風,批評道:「今時學道人,不問僧俗,皆有二種大病,一種多學言句,於言句中作奇特想。 一種不能見月亡指,於言句悟入。」 另有一種「默照邪禪」,只教人靜坐稱之為默照而不求妙悟,這類禪師是「教 中謂之謗大般若,斷佛慧命人,千佛出世,不通懺悔」。 為此,大慧禪師主張從公案中提出某些語句作為題目來參究,以掃蕩一切思量、知解,力求獲得真正的禪悟。 「看話禪」的「看」,本指無聲的注視,此指參看,參見,參究。 「話」,話頭的略稱。就話頭來說,話指公案,頭是要領的意思。 話頭也即題目。 通常話頭是選自公案古則中的某些語句作為焦點來勉力參究。 所謂看話禪就是從公案古則中拿出一則無意味語,讓人不要就意識思維方面去穿鑿,而是就此話頭大發疑情,專心參究。 看話禪特別強調活句(活語)和死句(死語)的區別。強調要參活句,不參死句。 洞山守初禪師說:「語中有語,名為死句; 語中無語,名為活句。」 禪宗把語言、動作、境界等都稱為「句」。 有解可參的,即通常有意路可通的語言、動作、境界是死句; 反之,無解可參的,即超越語言、義理分別的奇詭語言、動作、境界,是活句。 為此,對於文字語言一定要活學活用,要透過語言參究出真精神,而不能拘執,滯於其中。

大慧道場

徑山寺是禪宗道場。 南宋時期,大慧宗杲禪師主持徑山,一時龍象駢集,法席大興,徑山寺被評定為「東南第一禪院」。 今日之徑山寺,將重振祖庭禪風,繼續圍繞「禪」這一核心,大力弘揚大慧禪法,以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1]

參考文獻

  1. 大慧禪師,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