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抒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大杼穴,dà zhù(BL11),經穴名。出《靈樞.刺節真邪》。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手太陽之會。八會穴之骨會。別名:背俞,本神,百旁,百勞。大杼穴的位置: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中醫認為刺激大抒穴有強筋骨、清熱止痛等作用。


穴位含義

膀胱經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
1.大杼穴。意指膀胱經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冷縮為水濕成份較多的涼濕水氣,但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並化為上行的強勁風氣,上行之氣中水濕如同織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穴」。
2.背俞。意指本穴氣血來自背部各個俞穴。理同大杼名解。穴為背中大俞,因在背腧穴之中,它的部位高居於五臟六腑各穴之上,又位在杼骨(脊椎兩側有橫突隆出,形如織梭,古稱「杼骨」。)之端,故名。
3.本神。意指本穴為頭部氣血的來源根本。大杼穴氣血為濕冷的水氣,運行為向頭部傳輸,而頭部為諸陽之會,熱有餘而寒不足,本穴上行頭部的濕冷水氣能使頭部之熱降溫,維持頭部在正常的溫度範圍,故名「本神穴」。
4.百旁。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陽熱之氣不走督脈正中路線,而是走膀胱經的旁側路線上行頭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勞。意指大杼穴氣血來自背俞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會。是因為本穴的氣血物質為人體五臟六腑外輸之氣的冷縮水濕匯合之處,冷縮水濕表現出水的潤下之性,故為「骨會穴」。


概況

【取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冷水氣。
【運行規律】吸熱後循膀胱經快速上行頭頸天部。
【功能作用】為頭部提供濕冷水氣,清熱除燥。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強筋骨,清邪熱。有祛風解表、宣肅肺氣
【主治病症】:主治咳嗽,發熱,頭痛,肩背痛,頸項拘急,項強,鼻塞,咽喉腫痛,傷風頭痛,咳嗽氣急,喘息喉痹,頸項強,熱病,胸脅氣滿,腰脊強痛,癲癇,厥逆,眩暈,虛勞,骨髓冷痛,瘧疾,感冒,喘息,現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療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支氣管哮喘,頸椎病,膝關節骨質增生,咽炎等。
【配伍應用】:
大杼穴配夾脊穴、絕骨穴,有強筋骨,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主治頸椎病。
大杼穴配列缺穴、尺澤穴,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
大杼穴配膻中穴、豐隆穴,治咳嗽。
大杼穴配合谷穴、頰車穴,治牙痛。
大杼穴配大椎穴、風池穴、肺俞穴、足三里穴,治哮喘。


穴位療法

【針刺】斜刺0.3~0.5寸。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肋間放散,有時可向肩部放散。斜刺0.5~0.8寸。注意:本經背部諸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大杼穴深部位於第1胸神經後支外側支,故不能直刺、深刺。
【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日一次,可緩解治療咳嗽痰多等。
【刮痧】用面刮法從上而下刮拭大杼穴,力度微重,隔天一次,可治療鼻塞。 【按摩】感覺頸部酸痛、肩部不適的時候,可以按摩、拍打大杼穴,每天拍打按揉2~3次,每次10分鐘,可以促進氣血暢通。按摩大杼穴時會覺得酸痛感比較明顯,但按摩之後會覺得舒服。也可以用梅花針敲打,每天敲打3~5次,每次5分鐘。也會有非常不錯的效果。用中指指腹按壓大杼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鐘,可治咳嗽、發熱、肩背痛等疾病[1]


視頻

焦守廷上傳足太陽膀胱經《大抒穴》


參考文獻

  1. 大抒穴,穴位密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