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木姜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果木姜子(學名:Litsea lancilimba Merr.)是樟科木姜子屬常綠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褐色或黑褐色。小枝圓柱形,黑褐色,無毛。頂芽裸生,被柔毛。葉互生,長橢圓形,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急尖,有時兩側略不對稱,薄革質,上面深綠色,光亮,干時帶黑褐色,下麵粉綠色,干時帶深栗褐色,初時有黃褐色微柔毛,羽狀脈,與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陷,在下面突起,葉片中部以上側脈先端拱形連結,連接側脈的橫脈在下面明顯;葉柄較纖細,無毛。傘形花序;總梗無毛或近於無毛;苞片卵形;花梗短,有柔毛;花被片卵形或披針形,花絲基部有長柔毛,雌花中花柱絲狀,果長圓形,4-5月開花,6-8月結果。
生於低海拔林中。分布於貴州望謨、三都等地,羅甸有栽培;雲南東南部及廣西西部亦有分布。
- 中文學名:大果木姜子
- 拉丁學名:Litsea lancilimba Merr.
- 別 稱:毛丹母、青吐木、青吐八角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毛茛目
- 科:樟科
- 亞 科:樟亞科
- 族:木姜子族
- 屬:木姜子屬
- 亞屬:木姜子亞屬
- 種:大果木姜子種
- 命名者及年代: Merr.,1923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60厘米。小枝紅褐色,粗壯,具明顯棱條,無毛。頂芽卵圓形,先端鈍,鱗片外面被絲狀短柔毛,邊緣無毛。
葉互生,披針形,長10-20(50)厘米,寬3.5-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革質,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麵粉綠,兩面均無毛,羽狀脈,側脈每邊12-14條,中脈、側脈在兩面均突起;葉柄粗長,長1.6-3.5厘米,無毛。
傘形花序腋生,單獨或2-4個簇生;總梗短粗,長約5毫米;苞片外面具絲狀短柔毛;每一花序有花5朵,花梗長約4毫米,被白色柔毛;花被裂片6,披針形,外面中肋疏生柔毛,能育雄蕊9,花絲有柔毛,第3輪基部的腺體有柄。果長圓形,長1.5-2.5厘米,直徑1-1.4厘米;果托盤狀,直徑約1厘米,邊緣常有不規則的淺裂或不裂;果梗長5-8毫米,粗壯。花期6月,果期11-12月。
化學成分
研究表明,大果木姜子含有3%~5%的揮髮油,用氣相層析—質譜—計算機聯用,氣相層析—紅外光譜—計算機聯用進行檢測分析,從揮髮油分離出的63個峰中鑑定出47種成分,主要是1,8-桉葉素(23.75%)、香檜烯(10.63%)、檸檬烯(8.77%)和α-松油醇(6.36%)等。另外,含脂肪油,從中分得一種白色針狀結晶C-1,熔點為30℃~32℃,採用光譜法和胰酯酶分解法對C-1的組成進行分析,表明C-1是由甘油三酯組成,其中2-位脂肪酸為月桂酸,1,3-位脂肪酸為癸酸和月桂酸。用原子吸收光譜法鑑定並測定大果木姜子油中元素含量,結果發現含Zn、Cu、Mn、Fe、Ca、Mg、K、Na、Co、Ni等10餘種微量與常量元素。其中Zn、Fe、Ca、K含量較高。[1]
主要價值
本種木材輕脆,但不裂不蛀,可供家具及細木工用材。種子可榨油供工業用。可入藥,有異香。
性狀
本品呈球形或類球形,直徑1.2~1.5cm,外表棕黃色至深褐色,被灰白色微柔毛,表面有皺縮縱向溝紋;果頂略扁,基部偶見果柄。外果皮與中果皮癒合,富含油性;內果皮堅硬。種子一枚,環形,質堅硬。氣香濃烈,味苦、卒。
鑑別
1、本品粉末呈棕褐色,石細胞成群或散在,類圓形或長方形,直徑10~20μm,長約50μm,壁厚4~7μm,細胞腔內具少量方晶或顆粒晶體。纖維多成束,長梭形,五色,長至80μm,直徑10~15μm,胞腔內偶見橫隔。油室多破碎,完整者類圓形,直徑50~70μm,分泌細胞中可見黃色油狀物。螺紋和孔紋導管,直徑18~23μm。澱粉粒多為單粒,類圓形,直徑為2~4μm,臍點不明顯。
2、取本晶粉末1g,加石油醚10ml,振搖提取數分鐘後,濾過,取濾液1ml,加2,4—二硝基苯肼試液1ml,振搖後,稍靜置,可見底層液層顯混濁橘黃色至橘紅色,界面有少量深褐色顆粒狀沉澱析出,靜置數小時後,底層液變透明的棕黃色至棕紅色,顆粒沉澱物增多。
分布範圍
產廣東、廣西、福建南部、雲南東南部。分布在貴州中部、西南部、東南部,廣西北部及湘黔桂三省交界區25個縣(市),對大果木姜子的資源和生態調查表明,大果木姜子水平分布區北緯被黔中、黔西南中亞熱帶、北亞熱帶限制,南線延伸入廣西、雲南,其西部由滇東南向越南擴伸,東線在三都、平塘一線或沿至廣西北部與貴州東南、湖南西南接壤地帶,在貴州廣西交界區呈現帶狀分布形式。垂直分布範圍為海拔300~850m。
生長環境
生於密林中,海拔900-2500米。越南、老撾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