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決戰之遼瀋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圖片來自sina

大決戰之遼瀋戰役》1991年上映於中國大陸的戰爭片,導演李俊、楊光遠、韋廉、景慕逵、翟俊傑,主演古月、蘇林、趙恆多、吳志遠、孫海英、姚居德。

該片是《大決戰》系列電影之一,由八一電影製片廠製作[1],被譽為戰爭史詩片。[2]

劇情

1948年春天(民國三十七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腦毛澤東為爭奪政權,籌劃和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舉行決戰,9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遼瀋戰役,11月1日,林彪領導東北野戰軍東北三省取得勝利。[3]

創作背景

1989年5月,該片導演楊光遠寫出劇本的第一稿後,三次去東北實地考察、選景,訪問了遼瀋戰役的倖存者七十餘人,查看了大量歷史資料,向軍科院、史學界的有關專家請教,僅採訪、座談的錄音磁帶就有上百盤。

拍攝過程

為了拍攝塔山阻擊戰的戲份,攝製組建造了一個網狀陣地,這是一個高一米八、寬一米五、長約一公里的龐大戰壕。拍攝錦州攻堅戰時,為了突出攻城,攝製組把一道河堤改造為解放戰爭時期的錦州土城,在這裡拍攝解放軍指戰員蹬着冰河、抬着雲梯衝向土城以及大溝受阻等五千多人的攻城場面。

為了表現遼西會戰的分割包圍的宏大場面,攝製組組織了一萬六千餘人的部隊投入拍攝。攝製組找到了一塊近三平方公里有起伏的開闊地,並安排一個營的戰士在攝製組拍攝時到四周警戒。因為攝製組在這塊場地上要布置六千個炸點、五百輛汽車,其中除了五十輛道具車,有一百輛是買的報廢車,車體很象美國的道吉車,正好用來置於貼近鏡頭的畫面第一層,可以任意燒、任意炸。

有三百多輛部隊的裝備車置於後景。另有二十多輛坦克、三十多門火炮、一百多匹戰馬。從設計到拍攝前,各個創作部門包括製片、煙火、美工、化服道的準備工作量極大,僅在現場布置、排練到實拍,就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

影片評價

該片給後人提供豐富而明確的史料,也給當代作家提供可資借鑑的創作經驗。鄧小平同志看了影片後表示,影片很好,好在實事求是,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電影評介》評)。 

該片規模宏偉,人物眾多,氣勢磅礴,既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又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該片的旋律高昂奔放,節奏緊湊明快,步步深入,有效地喚起了觀眾的心理節奏的共鳴。其次,該片注重將浩大的場面、磅礴的氣勢與感人的細節描繪相結合,對人物的塑造同樣是張弛有度、節奏起伏。該片敢於突破禁區,準確公正地再現了林彪這一特殊歷史人物形象。該片有詩意美,首先表現在編導以浪漫主義手法去精心刻劃歷史的真實,使該片從現實出發但又不拘泥於現實;這種詩意美還表現在編導將大寫意的藝術手法與細節的精雕細琢予以美妙的結合。(《當代電影》評)

參考文獻

  1. 電影《大決戰——遼瀋戰役》. 騰訊網. [2011年5月20日] (Chinese (China)). 
  2. 三十年經典電影:《大決戰》系列(1991~1992). 新浪網. [2008年12月9日] (Chinese (China)). 
  3. 解放戰爭時期:《大決戰--遼瀋戰役》. 中國網. [2012-05-31] (Chines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