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斯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波斯菊(學名:Cosmos bipinnata Cav.)是菊科秋英屬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葉二次羽狀深裂,裂片線形或絲狀線形。頭狀花序單生;花柱具短突尖的附器。瘦果黑紫色,長8-12毫米,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秋英生長於海拔可達2700米以下的路旁、田埂、溪岸等地。原分布於美洲墨西哥,在中國栽培甚廣,雲南、四川西部有大面積歸化。
全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明目化濕的功效。也可用於公園、花園、草地邊緣、道路旁、小區旁的綠化栽植。
- 中文學名秋英
- 拉丁學名Cosmos bipinnata Cav.
- 別 稱波斯菊,大波斯菊,秋櫻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向日葵族
- 屬秋英屬
- 種秋英
- 命名者及年代 Cav.,1791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紡錘狀,多鬚根,或近莖基部有不定根。莖無毛或稍被柔毛。葉二次羽狀深裂,裂片線形或絲狀線形。頭狀花序單生,徑3-6厘米;花序梗長6-18厘米。總苞片外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近革質,淡綠色,具深紫色條紋,上端長狹尖,較內層與內層等長,長10-15毫米,內層橢圓狀卵形,膜質。托片平展,上端成絲狀,與瘦果近等長。舌狀花紫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舌片橢圓狀倒卵形,長2-3厘米,寬1.2-1.8厘米,有3-5鈍齒;管狀花黃色,長6-8毫米,管部短,上部圓柱形,有披針狀裂片;花柱具短突尖的附器。瘦果黑紫色,長8-12毫米,無毛,上端具長喙,有2-3尖刺。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產地生境
秋英生長於海拔可達2700米以下的路旁、田埂、溪岸等地 。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耐乾旱,忌積水,不耐寒,適宜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土壤栽植。
繁殖方法
播種:可在4-5月露地進行,覆土約2厘米,播後10餘天可出苗,發芽適溫為20℃,苗長到5厘米、5-6片真葉時,即可移植盆中或露地,地栽株距30-50厘米。波斯菊自播力強,散落的種子會自行發芽出苗,也可移植。
扦插:宜在初夏或8-9月進行,截取枝條頂梢7-10厘米,插入準備好的苗床中,澆水遮陰,2周左右即可生根。
栽培技術
幼苗具4片真葉時從播種盤定植於10厘米盆。生長期在乾燥和向陽條件下,大多數花是紅色。如果在濕潤較陰的條件下,花色變成橙紅,具短花莖。種植時施足基肥,生長期不必多施肥。苗期或生長期都要摘心。夏季生長旺盛,但易倒伏,可設支架或修剪促其矮化,秋季經常開花。春播苗往往葉茂花少,夏播苗植株矮小、整齊,照常開花。
主要種類
巧克力秋英Cosmos atrosanguineus
大波斯菊(秋英) Cosmos bipinnatus
帝皇烏藍Cosmos caudatus
異葉秋英Cosmos diversifolius
小花秋英Cosmos parviflorus
前胡葉秋英Cosmos peucedanifolius
藍盆花秋英Cosmos scabiosoides
硫華菊Cosmos sulphureus
病蟲防治
其主要的病蟲害常有葉斑病、白粉病危害。可用50%托布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酒。蟲害有蚜蟲、金龜子危害、用10%除蟲精乳油2500倍液噴殺。炎熱時易發生紅蜘蛛危害,宜及早防治。
白粉病:症狀發病部位為葉片、嫩莖、花芽及花蕾等,明顯特徵是在病部長有灰白色粉狀霉層(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被害植株生長發育受阻,葉片扭曲,不能開花或花變畸形。病害嚴重時,葉片乾枯,植株死亡。
病原蓼白粉菌(ErysiphepolygoniDC.),屬子囊菌亞門。菌絲體生於葉的兩面,分生孢子柱形,子囊果聚生至近聚生,暗褐色,扁球形,附屬絲不分枝或不規則分枝,彎曲,子囊長或短卵形,子囊孢子卵圓形或橢圓形。
病菌的無性階段為白粉孢(OidiumerysiphoidesFr.)。病菌以菌絲體在寄主的病芽、病枝上越冬,次年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萌發後侵入寄主吸收營養。
防治方法
適當增施磷肥和鉀肥,注意通風、透光。
將重病株或重病部位及時剪除,深埋或燒毀,以杜絕菌源。
必要時,在發病初期噴灑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1]
主要價值
藥用
全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明目化濕的功效,對急性、慢性、細菌性痢疾和目赤腫痛等症有輔助治療的作用。重瓣品種可用於切花。
園林綠化
秋英耐貧瘠,株型高大,花色較多,可用於公園、花園、草地邊緣、道路旁、小區旁的綠化栽植,也可用於布置花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