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狐猴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狐猴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大狐猴科包括現存的大狐猴Indri、原狐猴Propithecus、毛狐猴Acahi三屬以及一些不久前滅絕的大型種類,現存屬除原狐猴外均各只有1種。大狐猴科成員後肢明顯長於前肢,樹棲性,一旦下到地面則直立跳躍行走。食物 大狐猴科成員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除了毛狐猴Acahi laniger外,均為晝行性。

簡介

已發現3屬11種。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體型較大,體長30~71.2厘米,體重1~7千克;尾長32.5~64厘米;胸部有1對乳頭;體被毛濃密,毛細光滑,色澤變化很大,有白、淡灰、灰或褐,有的在肩部和四肢有橘紅色塊斑,有的四肢白色,或在頭部、耳、臂為黑色,在臀部有1三角形塊斑。眼睛的虹彩金黃色。主要樹棲,也到地面活動。大多棲息於熱帶茂密叢林中或乾旱地區;白天或夜間活動。食葉、花、樹皮和果實。結小群,每群最多9隻。妊娠期4~5個月,6~7月產仔(乾旱地區8月),每胎產1仔。幼仔45天後可獨立生活。雄性2.5歲性成熟。叫聲有的象母雞,有的象狗。善在樹間跳躍,一躍可達10米,跳躍時身體與地面垂直。坐着睡覺,兩臂抱着樹幹,頭夾在兩膝之間,尾大多很長,並下垂捲成鐘錶發條狀。

評價

大狐猴Indri indri體型最大,體重可達5~10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原猴類,尾極短,又稱短尾狐猴;原狐猴Propithecus體型居中,重3公斤左右,尾細長而似猴尾;毛狐猴Acahi體型最小,體重僅0.6~0.8公斤,體毛成絨質,尾部也蓬鬆多毛。大狐猴科的史前成員的體型遠比現在更大,其中古大狐猴Archaeoindris體重可達200公斤,比雄性大猩猩的體重還大,可能主要在地面活動,其習性類似美洲已經滅絕的大地懶。古原狐猴Palaeopropithecus體型要小些,重約50公斤,四肢纖細,前肢長於後肢,可能象樹懶一樣倒掛在樹上。[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