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洲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喜洲古鎮 |
中文名稱:喜洲古鎮 別 稱:古稱史城 地理位置:位於大理市北部,背靠蒼山五台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蝴蝶泉 天龍洞 所屬城市: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所屬國家:中國 |
喜洲鎮隸屬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1] ,位於大理市北部,背靠蒼山五台、滄浪、雲弄三峰,東瀕洱海,滇藏公路[2] 、大麗公路穿境而過,鄉村公路交織,沿海水路有木船、機動船通航,水陸交通十分方便[3] 。
喜洲,古稱史城,又稱大厘城,是雲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和重點僑鄉之一[4] ,是白族典型的商業集鎮,是白族民族資本主義的發萌地之一[5] 。
全鎮國土面積161平方公里,61715人(2000年),轄有13個村委會,擁有蝴蝶泉、天龍洞、海舌和花甸壩等景點[6] 。
快速導航 街景地圖城市百科 中文名 喜洲 行政區類別 鎮 地勢 西高東低 特色小吃 楊記滷味(聞香居) 省 雲南省 所屬地區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面積 161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大理市的北部 特色滷味 楊記滷味(聞香居) 國家 中國 行政區類型 鎮 人口 6.17萬人(2000年) 目 錄 1基本介紹 2歷史沿革 3喜洲建築 4景區景點 七尺書樓 嚴家大院 楊家大院 5特色小吃 楊記滷味(聞香居) 喜洲破酥粑粑 6喜洲交通 7街景地圖
目錄
基本介紹
大理喜洲鎮位於雲南省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距大理下關34公里,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地勢西高東低,214國道、大麗公路(大理-麗江)、新環海西路(環洱海)從喜洲鎮西面、中部、東部南北貫通。
歷史沿革
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古城中,留存下來的古城之一。南詔時候,城池建築的宏偉,僅次於太和城和羊苴咩城,當年軍事上北防吐蕃,也是佛教和商業貿易的重鎮。
相傳,南詔王及其一家,經常離開王都,到此居住。喜洲是大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六詔與河蠻並存時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為大理河蠻的城邑,隋史萬歲曾駐兵於此,因而稱「史城」或「史賧」,唐時
南詔王築宮殿於此,時稱大厘城,當時已時「邑居人戶尤眾」,是南詔時期「十瞼之一」。大理籍的商人,尤以喜洲多,號稱喜洲幫,主要經營藥材、布匹、茶葉。喜洲是歷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業集鎮,
是白族民族資本主義的發萌地之一,雲南著名的僑鄉之一。也是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
喜洲建築
全鎮共有明代、清代、民國以及當代各個時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築。遠遠望去,像一座古樸典雅的城池,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築博物館。那獨具特色的造型,那幾近完美的結構,都給人一種莊重
雄渾而又不失輕巧靈透,古樸典雅而又不乏自由灑脫的質感和美感。
那些充滿着水墨情調的民居群落,全都整齊地坐落在古老的石頭巷子兩邊。每一個院落的布排,都力求做到自然、貼切,講究的一種儒雅的格調。當然,大理的民居也與其它地方的民居建築一樣,一般都有着對
稱式的布局和封閉式的外觀。這種源於秦漢時代的廊院式住宅,經隋唐的演變,到宋代已成定式。大理民居的建築樣式,一般分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進兩院」、「一進四院」等樣式,其中
又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居多。
由於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背景、審美情趣上的差異,喜洲白族民居有它自己明顯的風格和特色。把喜洲的白族民居四合院與北京的四合院作一個大致的比較,就可以看到這一點。北京的四合院民居,大多是一
層,而白族民居幾乎都在兩層以上。不論正房、對廳、廂房都是三間兩層,底層帶有較深的廈廊,白族人把這種三開間的房屋稱為「坊」。「三坊一照壁」即三幢三開間的房屋加上一面照壁。照壁正對廂房,相
鄰兩「坊」山牆之間設耳房及「漏角天井」。「 四合五天井」則是不設照壁,由四「坊」組成的封閉式四合院落。房屋四角設有「漏角天井」,加上院中的大天井,一共有五個天井。白族人建造民居,是有一
整套的規矩和講究的。如果祖上或家裡沒出過像樣的文人雅士和有功名聲望的「人物」,即使富可敵國,也絕不允許建蓋闊氣的門樓、修砌高大的照壁。甚至連四圍的牆壁,也不能使用白色或粉紅色的裝飾。大
理地區的人文蔚起,並最終博得「文獻名邦」的盛譽,當與這一風俗的盛行不無干係。
喜洲還較為完整地保留着一大批明代、清代、民國以及當代各個時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築群落。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為明代遺留下來的楊士雲「七尺書樓」;清代楊源大院,趙廷俊大院;民國嚴子珍大院,
楊品相大院等共三十多院。
七尺書樓位於喜洲大界巷8號,是明代著名的文人楊士雲於公元1526年前後建成。書樓為全土木結構建築,有三大間房屋。房向座東朝西,三間全部分為樓上樓下兩層,門窗板壁均雕刻着精美的圖案。房屋組合
為「三坊一照壁」的建築格局。書樓在清乾隆年、民國年間曾多次重修過,可整座房屋的建築仍舊保存着明代的建築風格。
楊家大院位於喜洲辦事處染衣巷19號,是清代初期的建築。這座民居,東、西、南、北四面均用土、木、石結構建成,是一座建築特點非常明顯,保存非常完整的「四合院」。趙廷俊大院位於喜洲辦事處大界巷
21號,為嘉慶年間進士趙廷俊興建。這座大院總建築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竣工於1839年。整座大院建築闊氣,為「四院五重」的建築格局。四個院落既自成一院,又相互貫通,像小型的宮殿一樣壯觀巍峨,是
最能體現喜洲儒家文化建築風格的代表性建築。
喜洲古鎮 |
中文名稱:喜洲古鎮 |
嚴子珍大院位於喜洲辦事處四方街富春里1號,為大理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嚴子珍於1919年興建。大院占地約2478平方米,由北而南的兩院「三坊一照壁」、兩院「四合五天井」組成。四個院落之間,以「六合同春」和「走馬串角樓」連貫成為一個整體。整座建築豪華古樸,典雅大方,既是喜洲白族民俗風情旅遊的主要景點,也是雲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喜洲的白族民居建築群落,即使擺到中國建築史上,也堪稱一絕。它不但以古樸典雅、大方實用而著稱於世,其精湛的雕刻工藝也獨樹一幟。當地著名的木、石、磚三雕技藝之精良,實在不是其它地方可以輕易
比肩的。三雕之中,又以木雕和石雕最為有名。有史記載,明清兩代,大理有為數不少的木雕藝人,把活兒做進了京城。北京許多著名建築的木雕工藝,都是大理木雕藝人的傑作。大理木雕做工精細,刀法圓
熟,遊刃有餘,銜接處看不出一絲一毫的縫隙。石雕在大理更是得天獨厚,大理是出好石材的地方,大理石是天下一寶。一塊極其普通的石材,一旦經過石雕藝人的打磨,便會顯現出精妙的圖案。或山水、或花
鳥、或動物、或城郭連雲、或青山隱隱……一切都在似像非像之間,要的就是那份渾然天成的效果。
在北京的故宮和頤和園,曾見識過京派的雕刻技藝,流光溢彩,氣勢恢宏,以量、色取勝。大理的民居雕刻,則追求的是一種奇巧、一種別致、一種浪漫的田園氣息。其精妙之處,是要通過些許的時日,才能玩
味出些不一樣的意趣來的。
與其它地方的民居相比,大理的白族民居,特別時喜洲的白族民居,更趨向於一種純樸之美,一種飄逸之美,一種隱忍之美。它是悠久而深厚的白族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是生活在蒼山洱海間的白族人民倫
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是人類最為親近的一種背景文化,是凝固於是時間之河的多重性藝術。興許只有在大理這種充滿着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匯,充滿着田園牧歌的詩意與文獻名邦的古雅的地方,
才能夠締造出如此唯美的民居建築。
1987年12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喜洲古鎮 |
中文名稱:喜洲古鎮 |
景區景點
七尺書樓位於雲南大理景點-喜洲古鎮大界巷8號,是明代著名的文人楊士雲於公元1526年前後建成。書樓為全土木結構建築,有三大間房屋。房向座東朝西,三間全部分為樓上樓下兩層,門窗板壁均雕刻着精美
的圖案。房屋組合為「三坊一照壁」的建築格局。書樓在清乾隆年、民國年間曾多次重修過,可整座房屋的建築仍舊保存着明代的建築風格。
楊士雲把一切功名利祿看得非常淡泊,認為一個人即使腰藏萬貫,死後僅有七尺之軀的那一點墳墓罷了。故後人把他居住過的小樓稱為「七尺書樓」。楊士雲去世後,其後人為紀念這位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極
講氣節的先生,先後在清乾隆年、民國年間曾多次重修過。整座房屋的建築仍保存着明朝建築風格。在雲南大理景點中頗有名氣。
楊士雲,字從龍,別號弘山,一號九龍真逸,生於明成化丁酉(1477年)夏六月十日,卒於嘉靖甲寅(1554年)秋九月八日,享年七十八歲。正德丁丑(1517年),楊士雲考中進士,以文改翰林庶吉士。由此,
楊士雲一時轟動大理。
不久,父親去世,楊士雲千里奔喪。料理完後事,親戚朋友都勸楊士雲回去做官,楊士雲卻回答說:「太孺人(母親)在堂,何忍離去,且萬無奉以俱往理。」於是,靜靜的守孝不歸,在家孝養母親。並終日坐
臥小樓--「七尺書樓」,悉心研究學問。一坐十年。後任吏部戶科左給事中。楊士云為官清廉,潔身自好。其人品、人格、才學,一直被同事和後學者尊敬和景仰。
嚴家大院
嚴家大院位於雲南大理景點-喜洲古鎮四方街富春里1號,為大理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嚴子珍於1919年興建。大院占地約2478平方米,由北而南的兩院「三坊一照壁」、兩院「四合五天井」組成。四個院落之間,
以「六合同春」和「走馬串角樓」連貫成為一個整體。整座建築豪華古樸,典雅大方,是雲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嚴家大院的木雕、石刻、泥塑力求保持純傳統的做法,一絲不苟。照壁中央鑲有大理石山水畫,周圍塑有傳統民間傳說「漁樵耕讀」展示大理白族人民的勤勞和勇敢,也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人物原型。
照壁兩側塑有「紅梅報春」「松鶴延年」兩幅大型泥塑圖案,充分顯示出白族民間的高超雕塑藝術。在石刻方面有純白大理石雕刻的大門,雕有麒麟、大象、人面獸等象徵祥瑞的動物。兩院台階全用大理石鋪
就,在東、西三方堂屋前鋪有線雕大理石,雕有八仙道具,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個個栩栩如生。
在木雕方面更是展示白族木雕的精美,共十九樘一百一十四扇格子門,二百五十多扇滿堂雕花和部分雕花美女窗,插頭、吊柱、吊枋、掛枋、照面枋等採用各種雕法,有三層透雕、兩層透雕、深雕、平雕等,很
少有雷同圖案。
嚴家大院已經成為雲南大理景點中最有民居民俗特色旅遊文化產業。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更是大理白族文化的精髓。[5]
楊家大院
楊家大院位於雲南大理景點-喜洲古鎮染衣巷19號,是清代初期的建築。楊家大院在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建築,講究四平八穩莊重對稱。院內建有坐東朝西的照壁,壁下設有
花台,培植各種花木美化環境,照壁對面是正堂,左右兩邊是廂房,四方的房屋之間形成四個角,四個角交接處形成四個小天井,院子中間還有一個大天井,故稱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測覽整個院落的建築是斗拱重疊,翹角飛檐,門樓、照壁、院牆等彩繪裝飾絢麗多姿,整座建築既有西方園林的莊嚴,又有中國庭院的玲嚨,以精見長,以少勝多。
楊家大院以凝固了的藝術方式,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楊家大院一邊飲着三道茶,一邊觀賞着大理白族歌舞"霸王鞭"、"迎賓舞"、"草帽擺"、"手巾舞"等時,萬千退思湧上心頭:勤勞好客的白族人民,在
蒼山腳下,洱海之濱創造了悠久的歷史文化,直到今天,這些文化積澱還煥發着新的活力。
喜洲古鎮 |
中文名稱:喜洲古鎮 |
特色小吃
楊記滷味(聞香居) 楊記滷味的歷史可追溯到193X年(具體記不清了),歷經70餘年,期間有一代人的中斷,但現已復興。
楊記滷味已獨特的口味深受喜洲人的喜愛,期間的中斷成了大部分喜洲人的遺憾,但如今的復興相信會讓楊記滷味進入一個新的高度,同樣也是喜洲人的福音。現更名為「聞香居」,路過的親們也應該來品嘗一
下來完善自己的喜洲之旅。
地址:喜洲鎮四方街三號
喜洲破酥粑粑因源於大理喜洲鎮而得名。分甜、鹹兩類。民間常用上下底火烤制。
喜洲破酥正統傳承為」喜洲復興破酥粑粑店「
破酥」又稱「喜洲粑粑」,屬烤餅類食品,是最受歡迎的喜洲白族民族特色小吃之一。
喜洲破酥粑粑起初由楊氏家族的白族民間面點藝人曾祖母楊 製作,傳至祖父楊復興(小名大苟),繼承上代的製作工藝,到清朝光緒年間,祖父楊復興受前人工藝的啟示,首創了用爐底爐蓋烤制粑粑的技術,這
一工藝技術,使白族的烤餅技術了長躍發展。他烤制的「破酥粑粑」口感獨特,聞名遐邇,經久不衰,成了絕技。其中有一種牛舌狀破酥當時被本地人稱之為「大苟牛舌破酥」最受歡迎,人們一提及「大苟破
酥」仍津津樂道,讚不絕口。喜洲志上有記載,這就是「大苟破酥粑粑」的由來。
幾年來,得到了長輩的指點、傳授,領悟正宗「破酥粑粑」的製作工藝技術,並在祖輩們的基礎上創新出了豆砂糖,混糖,蔥花肉末,椒鹽等破酥品種,同樣贏得民眾的好評。雖然時代會隨光陰流逝而改變,但
真正不變的是能夠穿越時空的傳統美味,為了能使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特色民族風味發揚光大,源遠流長,也能為來至五湖四海的各路客朋能償到正宗喜洲「大苟破酥粑粑」,特開此店,歡迎各位佳賓品嘗。
以上簡介歸「復興破酥粑粑」店·所有
店面地址為:喜洲鎮四方街九號
喜洲交通
從古城或下關乘坐開往喜洲的中巴,沿滇藏公路招手即停,票價5-8元,從下關至喜洲需30分鐘,當天可以來回,也可以在喜洲過夜,參加當地的晚會。第二天遊覽附近的蝴蝶泉、周城等景點。
門票:嚴家大院門票5元,楊品相宅門票3元,侯家大院門票2元。喜洲有幾家嚴家民居,都搞旅遊接待,最著名的是三道茶,另外還有歌舞表演。門票都是50元。若是只想參觀民居,看看建築,則是10元(2011年11月)。
開放時間:各家大院至18:00關門
街景地圖
去騰訊地圖查看更多街景 使用騰訊街景,需要將您的Adobe Flash Player 播放器升級到10或更新版本
下載最新版本
視頻
大理白族第一鎮 —— 喜洲古鎮
雲南行集-第16集-大理-喜洲古鎮
窮游雲南:大理喜洲古鎮,帶大家逛逛,原生態的古鎮
參考來源
- ↑ 洲鎮隸屬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攜程旅行網 -2019-11-29
- ↑ 位於大理市北部,背靠蒼山五台、滄浪、雲弄三峰,東瀕洱海,滇藏公路,攜程旅行網 -2019-11-29
- ↑ 大麗公路穿境而過,鄉村公路交織,沿海水路有木船、機動船通航,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大眾點評網 -2018-10-29
- ↑ 喜洲,古稱史城,又稱大厘城,是雲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和重點僑鄉之一,大眾點評網 -2018-10-29
- ↑ 是白族典型的商業集鎮,是白族民族資本主義的發萌地之一,搜狐, 2014-06-27
- ↑ 全鎮國土面積161平方公里,61715人(2000年),轄有13個村委會,擁有蝴蝶泉、天龍洞、海舌和花甸壩等景點,搜狗百科 -20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