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理蒼山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縣和洱源縣接壤地帶,總面積519.9平方公里,蒼山是孕育了20億年的「天然地質史書」, 特殊的地質、地理、地貌造就了山水相映,風、花、雪、月、石共存的自然景觀組合。[1]

蒼山屬於橫斷山系雲嶺山脈中支的南端,是顯著的地理分界點。蒼山的西北,是海拔4000米以上,綿延千餘公里的青藏高原。蒼山的東南,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雲貴高原。由於雄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在蒼山結束,蒼山以南,再無山脈達到3500米高度,因此蒼山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檐」。

2014年9月23日8時43分,在加拿大聖約翰舉行的第六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大理蒼山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這是繼石林2004年2月13日被認定為世界地質公園後,雲南省第二個被認定的世界地質公園。

地理環境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縣和洱源縣境內,總面積519平方公里。

蒼山是大理的天際線,蒼山南北延綿50公里,東西寬10-20公里。主峰馬龍峰海拔4122米。蒼山共有十九座山峰,每兩座山峰之間均有一條溪流,構成了蒼山「十九峰十八溪」的獨特景觀。蒼山東側是洱海,蒼山與洱海相輔相成,是地殼差異升降的結果。蒼山與洱海構成了優美的高原山水風光。

蒼山是一座有着顯著特徵和獨特地質奇觀並潛在着特殊地質科學價值 體系的標誌性山脈。是中國乃至東南亞地質、地理、生物、氣候的重要過渡區域,是區域分帶的標誌地。是「大理岩」和「大理冰期」的命名地,是變質岩博物館,是垂直生態景觀的展示地。

資源情況

蒼山的森林資源豐富,由下而上形成了幼林草地帶、松林櫟林 帶、冷杉雜木帶、高山草地帶,具有層次分明的高山景觀和季相景觀。以蒼山命名的蒼山冷杉,踞於蒼山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懸崖絕壁之上,是中國冷杉屬樹種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最南的一個樹種,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高山景觀植物,被譽為「樹中君子」。

蒼山花卉,品種繁多。有雲南的八大名花,即山茶花、杜鵑花、玉蘭花、報春花、百合花 、龍膽花、蘭花、綠絨蒿。有的品種僅蒼山一地所獨有,如和藹杜鵑、藍果杜鵑,有的以大理命名,如大理杜鵑、大理腺萼杜鵑。世界上杜鵑花屬中葉子最大的品種凸尖杜鵑,就生長在蒼山上。

蒼山也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這裡氣候適宜,植被茂密,山上有鹿、麂、岩羊、野牛、山驢、野豬、狐、雉雞等以及少數的珍稀動物「四不像」。蒼山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風景名勝區。1992年,當地政府在海拔2600米玉帶雲出處新辟了一條玉帶雲遊路。

蒼山的泉水亦為人稱道。除了18條長流不息的溪水外,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蒼山頂上,有着不少高山冰磧湖泊,是第四紀冰期遺留下來的痕跡,其中著名的有洗馬潭、黃龍潭、黑龍潭等;蒼山群溪中,清碧溪、七龍女池素享盛名,古今騷人墨客有不少精妙的描寫。

蒼山還是大理石的出產地。大理石又名蒼山石,是一種以碳酸鈣為主,間含微量氧化硅、鎂、鐵等金屬、非金屬雜質的石灰岩。大理石石質細膩,被譽為「石中瑰寶」。

文化遺址

蒼山地區文化遺址包括遠古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後來的南詔故都太和城遺址、大理國羊苴咩城遺址。

蒼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有石斧、石鑿、但以半月形雙孔石刀、斷線壓紋陶、帶流器、帶把器、圓底器等為典型特徵,形成自成體系的洱海地區新石器方化。自1938年11月至1940年6月,中央博物院吳金鼎、曾昭燏、王介忱等三人奉李濟先生之命,對大理進行古蹟調查。發現21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佛頂乙址、佛頂甲址、馬龍遺址、龍泉遺址、小岑遺址、馬耳遺址、中和遺址、三陽遺址、鶴雲遺址、蓮花四甲址、白雲遺址、蒼琅乙址、蒼琅丙址、下關遺址、五台甲址、五台乙址、蒼琅甲址、蒼琅丁址、蒼琅戊址、虎山遺址、捉魚村遺址等;並對馬龍遺址、佛頂甲、乙二址、白雲遺址、龍泉遺址等四處進行了科學發掘,又對中和峰、五台峰部分進行試掘。

這是雲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規程進行的科學發掘,初步揭示了大理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為研究大理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提供了科學證據。解放後,雲南省博物館在蒼山沿線調查或試掘的遺址有:五指山遺址、中和遺址、余家田遺址、小岑遺址、雙鴛村遺址、鶴陽遺址、上關遺址等7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等。

生態保護

動物

白腹錦雞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羽色最華美的雉類之一,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觀賞雉,白腹錦雞全體可入藥,有止血解毒的功效。昔日在蒼山隨處可見,當它拖着光亮似錦的長尾,在蒼山灌木叢林中輕盈裊娜地奔走時,是一幅絕佳美景。

由於自然環境的破壞、污染,人為的開墾、獵捕,加之旅遊活動的開展,使白腹錦雞的數量急劇減少,甚至面臨滅絕的危險。2009年大理州蒼山保護管理局在萬松庵開展了白腹錦雞繁育基地,利用國內成熟的錦雞繁育技術,進行人工繁育,使其種群數量有所增加,達到野外穩定繁殖的規模。2011年將約1000隻白腹錦雞放歸蒼山。

為使白腹錦雞能較好的從人工繁育到自然生存的過渡,蒼山保護管理局職工自願捐款,購買玉米到野外散播餵養白腹錦雞。現清晨登上蒼山,隨處可見白腹錦雞的靚麗身影,在寂靜的山林中增加了活力,構成蒼山的「另類」美景。

植物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昆明植物園主任孫衛邦等專家在漾濞縣鑑定、確認了一株原生漾濞槭。這是漾濞縣截止2012年發現的第五株原生漾濞槭。

濞槭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陳又生博士於2002年在漾濞縣蒼山西鎮石鐘村馬鹿塘發現,2004年《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將漾濞槭受威脅的等級評價為「極危」。 2007年,陳又生博士再次到蒼山考察,確認漾濞槭現僅存四株,是世界上最稀有和瀕危的物種之一。

蒼山保護管理局漾濞縣分局多次與昆明植物園、雲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等單位合作,對原來發現的四株漾濞槭植株及生境進行了保護。蒼山保護管理局漾濞縣分局工作人員在開展漾濞槭保護及生境調查工作中,發現了一株根、莖、葉等都與漾濞槭極為相似的槭樹科植物,經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聯繫,經鑑定,確認發現的第五株是原生漾濞槭,該株株漾濞槭高10.7米,胸莖56米,長勢良好。

景觀景點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遺蹟類型有7類13種亞類,蒼山每一個露頭點幾乎都是地質遺蹟點。代表性的地質遺蹟類型有:地質事件剖面、岩石剖面、構造剖面、重要岩礦石產地、岩石地貌景觀、流水地貌景觀、水體地貌景觀、冰川地貌、凍融地貌、構造地貌、堆積地貌、喀斯特地貌及地質災害遺蹟。

蒼山

蒼山,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組成,北起洱源鄧川,南至下關天生橋。蒼山十九峰,巍峨雄壯,與秀麗的洱海風光形成強烈對照,其峰自北而南依次為:雲弄、滄浪、五台、蓮花、白雲、鶴雲、三陽、蘭峰、雪人、應樂、觀音、中和、龍泉、玉局、馬龍、聖應、佛頂、馬耳、斜陽。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海拔4122米。蒼山十九峰,每兩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奔瀉而下,流入洱海,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為:霞移、萬花、陽溪、茫涌、錦溪、靈泉、白石、雙鴛、隱仙、梅溪、桃溪、中溪、綠玉、龍溪、清碧、莫殘、葶溟、陽南。

蒼山橫亘大理境內,蒼山十九峰,每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達4122米,由於海拔較高,在峰頂異常嚴寒,終年白雪皚皚。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素負盛名的「風花雪月」之最。傳說有一年蒼山腳下瘟疫流行,有兩兄妹用學到的法術把瘟神趕到山頂上,埋在在雪裡凍死了。為了使瘟神不得復生,妹妹變成了雪人峰的雪神,永鎮蒼山。古今文人為其留下的詩文佳作:明代楊升庵說它「巔積雪,山腰白雲,天巧神工,各顯其技」 ;元代黃華老人的詩碑中寫它「桂鏡台掛玉龍,半山飛雪天風」 ;明朝送無極和尚回大理的翰林學士張來儀又形容它「陰岩猶覆太古雪,白石一化三千秋」 。

感通寺

感通寺,又名盪山寺。唐初高僧李成眉賢者所建。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該寺主持無極禪師到金陵朝覲明太祖朱元璋,以白馬和山茶花作為貢品。朱元璋大喜,御製送無極詩二首,水陸行程詩十八並序相贈,並賜群臣和詩十二章,均刻石豎於感通寺大雲堂前。雲南詩、書、畫三絕名僧擔當晚年居該寺,圓寂後建墓塔於斯。

清碧溪

清碧溪在聖應峰和馬龍峰之間,又名翠盆水,青龍潭。兩峰險峻對峙,溪水穿石流過,稱為「一線天」。清碧溪的主要景點是「水疊三潭」。上潭中奔涌而下的泉水形成一條飛瀑,潭南面的崖壁上刻有「清碧溪」三字。

雲帶路

玉帶路南起馬龍峰,北止應樂峰,寬2米,長約18公里,是走進蒼山,游蒼山的最佳途徑。沿途主要景點有:清碧溪、七龍女池、鳳眼洞、中和寺、碧玉潭和黃龍洞等。

洗馬潭

在蒼山玉局峰與龍泉峰交接處,海拔3920米,屬第四紀大理小冰期高山冰磧湖。據傳,元世祖忽必烈迂迴遠征大理國時,率兵越蒼山,曾在此洗馬駐紮,故名。這裡原名高河,又稱「瀉河」,原為南詔水利工程設施。《南詔德化碑》載:「遏寒流潦高原為稻黍之田」即指此。潭水清澈,明朗如鏡。潭直徑約170米,周長250米,水深0.5至1.5米,蓄水量為3000立方米。盛產大理特產「高河菜」和著名的雪茶。

中和寺

中和寺因位於蒼山中和峰而得名。曾被清朝康熙皇帝賜匾「滇雲拱極」,是大理著名的道觀之一。

中和寺始建於唐南詔國時期,是南詔國王異牟尋禪封「五嶽」之「中嶽」點蒼山的中心。

無為寺

無為寺位於蒼山蘭峰東麓,「無為」是佛教名詞,亦稱「無為法」與「有為」相對,指非因緣合成形成,無生滅的絕對存在,原是「涅」的異名。宋代「大理國」第一國王段思平酷愛佛教,在環境清幽,視野開闊的地方修建了無為寺。元世祖忽必烈迂迴遠征大理時,曾在寺附近駐兵,有「駐華台」。寺後有一泓清泉,傳說可以用來治療疫病,稱為「救疫泉」。明代修膳過,有過山門、過廳、兩廡閣、老岩、翠華樓等。

蒼山神祠

蒼山神祠位於中和峰麓南北,坐北朝南,前臨中溪,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唐「天寶戰爭」後貞元十年(794年)唐朝派使者崔佐時來大理與南詔王異牟尋會盟的地方。至此,南詔與唐破裂42年,又重修於好。誓文一本進獻唐王朝,一本異牟尋置於剛建蒼山神祠石函內。現存的是明清至民間時多次維修留下的建築,為一殿二廟,正殿為5開間,單檐歇山式,長14米高8米進深10.3米。

蒼山大峽谷

蒼山大峽谷深藏在馬龍峰與聖應峰之間,怪石嶙峋古木蒼鬱,極富原始野趣。峽谷中具有層次分明的高山景觀和變化有致的季相景觀。其中還有令人神往的清碧溪「水疊三潭」,及明太守楊邛崍手書的「禹穴」摩崖石刻。

七龍女池

七龍女池是蒼山神奇的疊泉飛瀑景觀。位於黑龍溪中部,其右為馬龍峰。從下而上有天然的七個清泉水池,每個水池西側飛瀑跌宕而下,相傳這七個水池是洱海龍王七位龍女沐浴休息的場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