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理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理院清朝末年設置的全國最高審判機構。

大理院的前身是大理寺。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頒行《大理院審判編制法》,將大理寺改為大理院。翌年,正式定大理院官制[1]

正卿、少卿為主官,下設刑科、民科推丞各一人,推事二十五人(正六品),其他有典簿廳都典簿、典簿、主簿、錄事。附設總檢察廳,設廳丞一人,檢察官六人,及主簿、錄事、看守所所長等。

大理院仿照西方的司法獨立,職權為解釋法律,監督各級審判,並且是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與僅有審核權的清朝大理寺不同。司法行政另設法部。

中華民國成立後,北京政府仍以大理院為最高審判機關,以司法部為最高司法行政機關。

歷史沿革

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大理寺為大理院。宣統二年(1910年)在司法部街(原名「刑部街」)建造大理院衙署。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北洋政府時期的大理院沿用司法部街的清朝大理院衙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北平地方法院、河北高等法院在這座大樓辦公。1949年3月18日,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舉行接管河北高等法院、河北高等法院檢察處、北平地方法院、北平地方法院檢察處儀式。原河北高等法院院長鄧哲熙代表這四家單位向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席代表王斐然(後任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呈交大印。大印當場被砸毀。王斐然隨即宣布:「偽法院從即日起停止一切活動,所有權力歸由華北人民法院行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華北人民法院自河北平山遷至北京,在該大樓南半部辦公,該大樓北半部為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後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在華北人民法院[2]的基礎上成立,並在該大樓辦公。當時,最高人民法院在該大樓南半部辦公,該大樓北半部是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後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司法部街南段有個十字路口,和最高人民法院隔街南北相對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1958年,為建設人民大會堂,包括該大樓在內的司法部街拆除,原址興建人民大會堂。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暫時遷到阜成門外,後來又遷到東交民巷。以下敘述1950年代該大樓的情況:

大理院位於北京的司法部街,為一座四層樓,南北長百十餘米,東西寬近六十多米。大樓坐西朝東。大樓中央的圓頂塔樓東、南、北三個方向鑲有三面大鐘;大樓南、北兩端各有一座稍矮的圓頂塔樓。北側塔樓距離西長安街不足百米。大樓平面呈標準的「日」字形,樓內有兩個開闊的天井,每個天井的面積超過兩個籃球場。大樓中廳有寬闊的紅木樓梯環周向上,環抱一個約20平方米的小天井,小天井四周掛有鐵網,防止人墜落。陽光通過這三個天井照亮大樓內部。大樓共設有8個門:正面3個(中央的圓頂塔樓下方1個,其南北兩側樓體中央下部各1個),南北各1個,背面3個(正中1個是地下室出口,1956年大樓整修後成為機關員工上下班必經出入口)。背面兩側各有一座外裸式盤旋鋼鐵樓梯,既作為進出樓的通道,也是緊急情況下的疏散通道。大樓一樓中廳門前上方有一個巨型華蓋。當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董必武每天從此處下汽車,走到二樓中央大廳辦公。

視頻

大理院 相關視頻

大理寺(一)
大理寺(二)

參考文獻

  1. 清末大理院的創設,北京市政協,2017-05-02
  2. 華北人民法院簡介,河北法院網,201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