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白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白鼠(Rattus norvegicus),屬哺乳綱,齧齒目、鼠科。實驗用大鼠(Laboratory Rats)是揭家鼠的變種,原產亞洲中部,人工飼養開始於18世紀後期,19世紀國內外已經用作實驗動物進行實驗。現今世界各國使用的大鼠大致是wistar品系大鼠,但為適應各種實驗的需要巳培育出200多個品系。

大白鼠成鼠一般體長為16~21厘米,體重約250~450克,雄鼠較大,毛色純白,被毛緻密緊披有光澤,頭面尖突,嘴臉前部有較硬的觸毛,眼大明亮,虹膜呈粉紅色。尾長一般為16~18厘米,尾上長有短毛和環狀的角質小鱗片,大約300多片,用蹠步行。母鼠有六對乳頭。大鼠外貌特徵隨年齡不同而不同。大白鼠的骨骼系統分為中軸骨骼和四肢骨骼兩大部分。 繁養方式[1]

[]

繁衍過程

大鼠性成熟在60~75日齡後,性周期為4~5天,一般在80日齡後性周期才趨於穩定。最適繁殖日齡公鼠為90日齡,母鼠為80日齡,大鼠發情期多在夜間,排卵多在發情後的第二天早上2~5對(通常是自發而不是誘發排卵)。要抓好大鼠的生產繁殖,必須抓好以下環節:

1.選種

選種鼠要進行系譜鑑定,一定要選留生產性能高的仔鼠,從2~4胎的離乳仔鼠中初選無病、無畸、體壯、發育良好的個體;待4月齡時定選出體格健壯,食慾旺盛,公鼠性慾強,母鼠乳房豐滿,帶仔好的個體為種鼠。選出的種鼠為育種鼠,要按日齡分類,雌雄分籠飼養,每籠放公仔鼠5隻,母仔鼠6隻,定時檢查,及時淘汰病鼠。籠具要消洗消毒,室內籠內要衛生清潔,空氣濕度和溫度要適宜穩定(18~22℃)。室內要安靜,飼餵良好飼料。當育種鼠達2月齡時開始發育,但此時絕不要交配,因過早配種不僅其仔鼠質量差,還會影響種鼠的發情。

2.交配

大鼠90日齡以上可配種。隨機交配的配種有兩種主要方式,其一是頻密繁殖法,即一公一母長期同居;其二是一公多母同籠交配,每周檢查母鼠及時提出臨產母鼠於單籠飼養以待分娩。一公多母循環交配法是配種時一公一母放入籠中交配,出現陰栓後,提走受孕母鼠,再放入另一母鼠與公鼠交配。在交配期,日糧中應給予含有豐富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飼料。

3.妊娠及分娩

大鼠妊娠期18~21天,臨產前要鋪好清潔的乾草或碎紙。必要時可用手輕摸其腹。如有鏈球狀實體感,證明已懷孕。分娩時應立即檢查產仔數目並填清記錄片,由於母鼠各胎產仔數不等,應注意調整哺乳仔數,哺乳數不超過乳頭數,一般12隻左右,對吃仔母鼠應記錄,再次吃仔鼠應立即淘汰之。

4.哺乳及離乳

仔鼠出生後的開始數天內,母鼠一般40~45分鐘哺乳一次,在此哺乳期間應給予母鼠營養豐富而比例適當的飼養,從而增加母鼠泌乳量,提高其哺乳能力。大鼠哺乳期為25~28天,仔鼠體重達50克以上。此期要注意飼料配方是否適宜,同時分清性別,分籠飼養,以防過早交配。

5.種鼠的使用年限及淘汰

公雄種鼠的使用年限1~1.5年。通常母鼠發情休息從第15~17月齡起,齒上黃斑、營養不良、瘦弱、眼珠混濁、被毛稀疏脫落,肌肉鬆馳的衰老種鼠要予以淘汰。決不能允許有病、生殖力低的種鼠參加生產,因此凡屬下列情況的種鼠都應予以淘汰:①超過一年的種鼠,受孕率低和產仔少的種鼠,哺乳能力差或根本不哺乳或吃仔的母鼠。②體質瘦弱,發育不良、生長緩慢、隨形、咬傷而致肢體缺損,可疑病鼠。

飼養管理 1.飼料

大鼠飼料,必須是營養價值完全的飼料,並要嚴格消毒,妥善保存,防止污染,以及控制因餵養不當而發生某些疾病。大鼠飼料來自動物性飼料、植物性飼料、維生素飼料,其飼料配方如下:麵粉20%、骨粉3%、魚粉5%、鹽1%、酵母粉1%、豆餅面20%、玉米面20%、高粱面8%、魚肝油1%、麩皮18%。若製成固體顆粒料,可每100公斤混合料中加入10公斤鮮牛肉或兔肉或不加。大鼠具隨時採食之習性,尤其夜間活躍,因而不需每日定時餵料,2~3天添一次料即可。據大鼠不同生理階段對飼料需求量的不同,其飼料標準如下:對繁殖母鼠的哺乳期,產後1~2天飼料消耗量下降,日需6克,3~18天日耗料28~31.5克,第19~21天日耗料為45克,第22~24天日耗料68克;繁殖母鼠處於休息期時,前9天日耗料21克,後3天日耗料16.5克;幼鼠30天後日耗量為7~12克;90日齡以上的成年鼠日耗料12~15克。大鼠每食一克飼料需飲水2毫升。

2.管理

飼養大鼠的房舍應具備良好光線和通風、保溫條件,要求安靜,沒有穿堂風。飼養室要有百葉窗,而且門窗加紗窗,防止蚊蠅飛入並防止野貓野鼠鑽入。每天餵新鮮水一次,或用自動飲水裝置,每周換窩2~3次。保持安靜及室內空氣新鮮,溫度相對穩定於18~22℃,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5~65%。抓大鼠時要輕抓輕放,對體重較輕的提其尾巴,對體重較重的應提其尾根部,對懷孕的母鼠只能用手從大鼠的背部向其腋下抓起,再用另一手托起其臂部。管理人員應每天檢查大鼠是否有病狀及攝食、糞便情況,並針對出現的情況及時採取必要措施,以及時發現隔離病鼠,做到防止疾病的傳染及儘快治療鼠病。裝大鼠的籠具,可用金屬、塑料製成,籠內底下用開關底盤,一般長50厘米、寬30厘米、高25厘米,太大或太小都不利於大鼠健康生長和飼養。鼠籠架常用三角鐵及圓鐵做成,長160厘米、寬50厘米、高160厘米,可放三層籠子,每層放4個。大鼠生產盒常用鐵皮做成,長37厘米,寬26厘米,高17厘米。

疾病防治 飼養大鼠時常需要對以下幾種疾病加以防治:

傳染性卡他:發病時鼠不停地發出鳴叫聲,牙齒輕而快地吱吱作響,出現鼻涕,被毛蓬亂無光澤或脫落,有的耳朵出現壞死現象、呼吸困難,並伴有結膜炎。剖檢時可見鼻炎、中耳炎、肺炎,鼻腔有粘液及濃性滲出物,耳鼓房化膿,肺部病變部分布滿紅色或灰色斑點,支氣管周圍的淋巴組織呈現出血。該病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預防時,要淘汰病鼠,將籠具徹底消毒。

鼠傷寒:發病時病鼠拒食,腹部膨大,活動減少,腹瀉,糞便黃綠色,粘液泡沫狀,惡臭,有時混有血液。病初體溫升高至41.5℃左右,而後降至正常。剖檢可見病鼠腸粘膜潮紅、點狀出血或其內容物呈淺黃色,肝、睥、淋巴結內有壞死結節。預防該病,首先要消滅動物飼料中的菌類及毒素,並消滅逃鼠、野竄、蚊蠅等,以防傳播疾病,同吋將病鼠同籠大鼠全部淘汰,焚燒其屍體,糞便及飼料殘渣,籠具徹底消毒。消毒藥品有:石炭酸,克遼林、來蘇兒、福爾馬林等,煮沸也能消毒,氯黴素、土黴素、金黴素對該病有療效。

仔鼠下痢:發病時仔鼠活動減少,食慾消退,劇烈腹瀉,糞便水樣淺黃、惡臭,肛門周圍被污染,後肢力弱,全身哀竭。發現後應立即淘汰病鼠,並用氯、一股消毒劑及高溫消毒,鏈黴素、金黴素氯黴素、磺胺類藥物對該病有療效。

維生素A缺乏症:發病時兩眼無神,角膜軟化或盲目、視物不清,毛乾燥無光澤,防治時給予維生素A含量豐富的飼料,並給予維生素A 5000~1000國際單位,同時食用。

外形特徵

大白鼠的骨骼系統分為中軸骨骼和四肢骨骼兩大部分。中軸骨骼包括頭骨、脊柱、肋骨和胸骨;四肢骨骼包括肩帶、腰帶和前後肢骨。

脊柱由57~61塊脊椎骨組成,包括7塊頸椎、13塊胸椎、6塊腰椎、4塊薦椎、27~31塊尾椎。椎式如下:C7T13L6S4Cy27-31。肋骨共有13對,前7對經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連,後6對未與胸骨相連。胸骨共分6節,最前一節為胸骨柄,第二至第五節稱胸骨體,最後一節為劍突,棒狀的劍突後面接一盤狀的劍狀軟骨。

消化系統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區分為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最後以肛門開口體外。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和胰臟。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包括唇、頰、硬齶、軟齶、舌、齒和唾液腺等部。大白鼠的齒式為,即表示上頜每側有一個門齒,無犬齒和前臼齒,三個臼齒;下頜牙齒同上頜。上下頜牙齒總數為16個。應指出,大白鼠上頜每側僅一個門齒,稱單門齒型,區別於兔的雙門齒型(兔的上頜前排一對大門齒,後排一對小門齒)。大白鼠的咀嚼動作是由下頜齒前後滑動所完成。


肌肉質的食管沿氣管背側走行,僅在頸部稍偏左側。胃屬單室胃,橫位於橫膈後腹腔的左前部,以賁門與食管相連,以幽門與後面的十二指腸相連。胃向內前方較小的彎曲稱胃小彎,向外後方的彎曲(凸緣)稱胃大彎。胃大彎邊緣有雙層口袋狀的大網膜。大白鼠的大網膜比較發達(兔的大網膜不發達)。狹長形暗紅色的脾臟連在大網膜的左背部,與胃大彎相接觸(圖2)。胃分為賁門部和幽門部,左側的賁門部胃壁薄,外觀呈半透明狀;右側的幽門部胃壁厚,外觀不透明。

十二指腸長約10厘米,從幽門發出後向右後行,再折向前仍終於右側,在其經路上可區分為降支(向右後行)、橫支(水平部)和升支(向前行),它們構成一個不完全的環,包圍着一部分胰臟。十二指腸後接空腸和迴腸。空腸是小腸最長的部分,約70一100厘米,它盤旋在腹腔的右腹側。迴腸較短,約4厘米,以三角形的回盲繫膜與盲腸的末端相連。


大腸包括盲腸、結腸和直腸三部分(圖3)。盲腸是介於迴腸與結腸之間的一個錐體形的盲囊,長6一8厘米,直徑約1厘米,其尖端為蚓突,盲腸壁比其它部分的腸壁薄(與兔相比,兔的盲腸發達得多,其長度達半米餘)。結腸長約10厘米,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和降結腸三部。直腸長約8厘米,是一條沿體中線直行的腸管,穿過骨盆,恰在尾根下方開口於肛門。

肝呈紫紅色,位於橫膈的正後方,共分6葉,包括左外葉、左中葉、中葉、右葉、尾狀葉和乳頭狀葉;有的人不把後兩葉計算在內,則肝只分為4葉。大白鼠缺膽囊,屬於無膽囊動物(兔有膽囊,這是大白鼠區別於兔的一個顯著特點),由肝出來的膽總管直接開口於十二指腸。胰位於胃和十二指腸彎曲處,呈肉色,分葉甚多,在新鮮材料的形狀與附近脂肪難以區別,如仔細加以比較,可看出胰臟的色澤較暗,質地稍堅實。胰管的數目和行徑常因個體而異,有眾多的小導管匯合而形成2條,有時是5~8條,主要導管在不同水平處開口入肝管,有時小導管直接開口進人十二指腸(兔的胰管僅有一條開口於十二指腸)。

氣管位於食管的腹側,由二十餘個背面不相銜接的軟骨環支持。左右兩肺分葉不同,左肺僅有一葉,右肺分為4葉。在靠近喉頭甲狀軟骨的氣管兩側,有一粉紅色、呈蝴蝶形的甲狀腺,它是由左右兩個橢圓形的側葉和橫越氣管腹面的峽部連接而成。

心臟的腹面前方覆蓋有脂肪狀的胸腺,其大小隨年齡而變化。40~60日齡的個體其胸腺最大,以後即停止生長,並逐漸退化。大白鼠的心臟重0.39克~2.61克,隨着年齡的增長,心重占體重的百分比由0.51%逐漸下降到0.31%。

泌尿系統包括一對腎臟、一對輸尿管、單一的膀朧和尿道,和兔無何區別。

雌雄性的鑑別首先從體表來看,雄性的生殖孔與肛門的距離較大;性成熟的大白鼠則體表可見明顯下垂的陰囊。雌性在陰部可看到肛門、尿道口和陰門三個孔,且陰門與肛門的距離較小。應指出:大白鼠的尿道口和陰道口完全分開,而兔的尿道開口於陰道前庭的腹壁上,因此,體表只有肛門和陰門兩個孔。


雄性的生殖器官由睾丸、附睾、輸精管、副性腺和陰莖構成。未成熟的個體,睾丸位於腹腔內,成熟後睾丸下降到陰囊內。大白鼠和兔一樣,腹股溝管(鼠鼷管)終生開放,生殖期過後,睾丸仍可通過腹股溝管縮回到腹腔中。附睾可分為附睾頭,附睾體和附睾尾三部。附睾頭呈半月狀覆蓋在睾丸頭端,附睾體狹細附於睾丸內側,附睾尾呈棒狀位於睾丸尾端。輸精管自附睾尾發出進人腹腔內,在膀胱頸水平處,左右兩側的輸精管相會合,開口於尿道。大白鼠的副性腺特別發達,包括精囊、凝集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精囊是成對的大腺體,位於的背外側。腺體表面具橫褶,其前部呈鈎狀。在精囊內側附有凝集腺(兔不具凝集腺)。在射精時,凝集腺的分泌物是最後排出的,可以在雌性陰道中凝固,形成陰道栓,以防止精液的外流。前列腺分為背外側葉和腹葉。尿道球腺位於直腸兩側,埋在坐骨海綿體肌和球海綿體肌之間的結締組織中,粉紅色,球形或梨形。陰莖長2~2.8厘米。


雌性的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和陰道。成熟的雌鼠卵巢呈卵圓形,表面有不規則結節狀的卵泡,色淡紅,位於腎臟後面,以卵巢繫膜懸於第五腰椎附近的體壁上,左側卵巢的位置稍靠後。輸卵管彎曲形成10~12個花環樣的回曲,前端以喇叭口在離卵巢很近處開口於體腔,另一端膨大為子宮。大白鼠子宮為雙子宮型,即左右兩側子宮分別以兩個子宮頸獨立地開口於陰道。陰道開口於尿道口的後方,呈裂縫狀。

大白鼠的乳腺共6對,其中胸部3對,腹部1對,鼠鼷部2對;個別的也有5對或7對乳腺的。大白鼠生殖力很強,一年內產仔4-7次,每胎產仔5-9隻。

生活習性

大鼠性情不夠溫順、易受驚,受驚後表現兇惡,易咬人。公鼠間互斗,配種後的種公鼠如同鼠飼養常會發生相互咬傷。大鼠睡眠不分晝夜,但夜晚活動量大,吃食也較多,白天常擠在一起體息。大鼠怕酷熱和寒冷,尤其怕悶熱,溫度太高易突然死亡,太低則不易懷孕。該鼠要求供給蛋白質比小鼠略高,它食性廣,喜煮熱的肉類。對空氣中灰塵,氨氣、硫化氫以及空氣溫度、營養缺乏都極為敏感,同時對刺激反應敏感。針對上述生活習性,管理者要儘量能夠與鼠親近工作,並把雄鼠單籠飼養,保持衛生及室內的溫度、濕度的穩定和安靜,並對生產種鼠給予適當的肉類或魚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