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禹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禹像

中文名稱;大禹像

外文名稱;Statue of Da Yu

地理位置;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大道

背景年代;夏朝

大禹像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大道與畫聖路交匯處。任何人經過禹州,很自然地都會看到一座高大的石雕像,偉岸地立於一個巨大的花壇中央,手拿石耜,整個一戰天鬥地的雄姿,這便是大禹像。 這座大禹像,是如今禹州的標誌性雕像。 這樣的雕像其實也與禹州之名相符,禹即大禹也。4000多年前,大禹正是在這裡指揮着千軍萬馬,治理好了華夏土地上的水患。 也正因為大禹,才有了如今的禹州。

山東兗州曾是大禹治水、定州的地方,這裡到處有為紀念他而修建的古蹟,在百姓中流傳着大禹的業績。兗州市地方政府把大禹傳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是為了使大禹疏導有方、為民造福的精神千秋萬代弘揚下去。

序言介紹

夏朝建都於禹州,大禹封國於禹州,夏啟即位於禹州。據專家考證、歷史記載及禹州歷代遺址遺存,譬如用夏禹等名字命名的禹王山,禹王村、當地風物民俗和禹州群眾對大禹之過家門而不入故事達到知曉程度等,可以得出結論,禹州是夏朝的建都之地,大禹是夏代第一位開國君主,是華夏文明的肇始人。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與大禹和夏朝有着水乳交融的關係,沉積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無與倫比的夏禹文化。

《竹書紀年》記載:"元歲癸亥,帝(啟)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諸侯從。"《漢書·地理志》也有記載:"潁川郡陽翟縣謂夏禹國。"《禹州市志》的記載同樣告訴我們,"自夏朝至戰國,禹境曾先後數為夏、韓都城。夏禹在城北八里營建的夏禹故都,是我國第一個國都。少康復國後,在城西北建少康城(今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布局嚴整,規模宏大。該城北部為內城(紫禁城),內城左右有兩耳城,現尚存部分遺址,可窺當時一斑。"

鈞台

實際上,讓禹州人堅信大禹建都於禹州的最直接證據是鈞台

鈞台又名夏台。《竹書紀年》載:"夏啟元年帝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鈞台原在禹州西南的三峰山,後建在城內。

夏啟是大禹的兒子,從夏啟開始,與此前歷史不同,中國開始了自己的文明史,也由此,鈞台之饗成為中國一次重要的朝會,標誌着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正式建立。夏朝末年,桀暴虐無道,把商湯囚禁在夏台。此地後建湯王廟。明嘉靖十年(1531年),知州劉魁將湯王廟建在城內西北隅。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州於國璧在湯王廟前建古鈞台,也就是現在的鈞台遺址。

鈞台坐北朝南,為磚石結構,下洞上閣式,但台上的樓閣,在民國年間被毀了。台基略呈方形,高4.4米,寬7.4米,進深6.16米。正中有洞門,寬2.46米,高2.87米。拱券上額有於國璧題"古鈞台"三個字,落款為"光緒甲午夏,南海黃 重修"。兩側楹聯為:"得名始於夏,懷古幾登台。"山門兩扇,虎釘獸環。台上閣樓為宮殿式建築,透花門窗,周圍24根明柱支撐二重檐,上覆赭黃琉璃瓦。四邊石欄20塊,上刻歷史掌故、風景文物圖畫20幅。[1]

禹王廟

古鈞台後面,建有禹王廟,它最初創建於夏代,根據《有夏志傳》記載,少康"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命寧、艾、靡、抒修葺五廟,掃視諸侯,贈立先王之廟。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告天下諸侯"。"乃以明年壬午為元年元月,即夏王位,五廟,王諸陵,郊天祈地,祭九鼎,坐鈞台而朝諸侯。遂為中興首君。"古鈞台後的禹王廟是明代遺存下來的,正殿台基甚高,鋪石階9級,殿高24米,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殿內供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書寫有一副對聯:"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

正殿兩廂有廊廡,廊廡南端有圓門,穿過圓門可進入東西跨院,東院有三賢祠,西院有水德祠

正殿之後有"禹池",也稱"龍池"。

相關視頻

大美禹城之大禹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