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所用的工具是什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禹治水工具 |
大禹治水所用的工具是什麼「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為了治理上古大洪水身先士卒、殫精竭慮,付出了巨大辛勞,他也因此獲得了帝舜與先民的肯定,成為夏王朝的開創者,後世建立起禹陵以表紀念。但不知大家是否發現一個細節:幾乎關於大禹治水的所有畫像中,大禹都拿着一件類似「叉子」的兵器,用叉子怎樣治理水患呢?這個叉子狀的工具就是耒耜。[1]
這就跟孔子的畫像都露着兩顆大門牙、老子的畫像始終持有一把芭蕉扇一樣,孔子是因為天生異相,老子是因為貼身法寶,而大禹當然是為了治水。實際上大禹手中的叉子名為「耒耜」,是先秦時期最常使用的農具,同時也是貨真價實的「上古神器」。
耒耜是兩種相似的工具。耒就是一根尖木頭棍子搭配一段短木橫樑而成;耜就是經過改進的耒,一個尖頭變成兩個尖頭,再將尖頭改成扁頭,這就是大禹手中拿的東西。耒耜的作用與現今的鐵鍬相仿,只不過鐵鍬翻土容量比較大,而耒耜翻土則顯得效率低一些。
但不必懷疑耒耜翻土的實行性,因為在那個工具極度匱乏的時代,這種藉助外力耕種的技術在當時已步入領先。相傳炎帝是受到野豬覓食的啟發,看到野豬將長長的獠牙插進泥土翻找食物,從而製作出了耒耜。
耒與耜形制與作用如出一轍,因此後來就被合稱了,耒逐漸地被耜取代,而變成了與農耕相關的偏旁部首,比如耕、耘、耙等。雖然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對它很陌生,但它的確曾在先秦農耕時代擔當過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我們可從古書典籍中找尋耒耜的古老蹤跡。
《易經》載:「(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韓非子》載:「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這說明,炎黃二帝與堯舜禹時期,耒耜就作為重要的生產工具普遍被先民接受。
唐朝韓愈在詩歌《寄盧仝》中寫道:「國家丁口連四海,豈無農夫親耒耜。」明朝著名文學家宋濂也寫下「單氏世以耒耜書詩為業」這樣的句子。即便是近代晚清,愛國義士譚嗣同亦在《仁學》一文中寫:「敵既壓境,始起而奪其農民之耒耜。」
由此可見,耒耜始終貫徹於數千年傳統文化之中,只不過我們未曾與之相遇。了解完耒耜的歷史,有讀者或許會發問:耒耜是農耕文明的必需品,但在摧毀農耕文明的大洪水之中,耒耜發揮着什麼作用,大禹如何使用它治水呢?
《尚書》載:「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詩經·長發》載:「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21世紀以後才發現的一件有3000歷史的青銅器「遂公盨」上的銘文記載:「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
這些古老記載出奇地一致,指出大禹治水的方式別出心裁,不僅採取了以前的「堵水」措施,即削平山崗、高川挖土等方法取土堵水,還採用了疏通河道的方法去泄洪。來與去的並用,大禹治水取得了良好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