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公告日期  2005/05/10

登錄類別  宅第

地理位置  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51號、53號

建成年代  大清光緒年間(1880年代)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51號、53號。建立於清治日治交替的年代。千秋街店屋由台北市文化局於2005年3月19日正式審查通過,確立為直轄市定古蹟。[1]

繁榮歷史

  • 貴德街在清朝時期分為兩條街,北段的建昌街,南段的千秋街,交界點約為今日南京西路,而古蹟的所在處即是南段的千秋街
  • 大稻埕鄰近淡水河是1860年代開港的貿易港埠區,並以茶葉出口最為發達,大稻埕附近成為茶葉的加工製造重鎮,而古蹟的千秋街店屋,正是當年的茶葉加工店。
  • 因貿易繁華的大稻埕、千秋街一帶,在歷史發展中創出了多項「第一」事物,例如千秋街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台灣第一所的官設新式學校(西式學堂)設在六館街[2]、台灣第一所官設專業技術學校(電報學堂)[3]創立於建昌街等。
  • 之後,台灣因甲午戰爭而由日本接管,建昌街、千秋街也因此改名成港町(此名稱有「港口、碼頭市街」的含意)。

建築風格

  • 千秋街店屋是一個兩層樓、兩連式的建築,屬於簡約型態的磚造式街屋,二樓部份採高窗設計。
  • 外牆位置的清水磚至今仍完好保存,同時仍保留原有的陽台、天井、以及竹節式落水管等。
  • 屋頂方面的格局完整,地基方面刻意加高構築,主要在防止淡水河的淹水問題。
  • 保存建築能夠令人回想、回味十九世紀末的年華古風。

附註說明

  1.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 創設於1887年(光緒13年)
  3. 創設於1888年(光緒14年)

參考引據

關連條目

外部連結

視頻

北區國際光點--大稻埕千秋街店屋.mov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