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籽獼猴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籽獼猴桃
大籽獼猴桃原圖鏈接

中文名:大籽獼猴桃

學 名:Actinidia macrosperma C. F. Liang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側膜胎座目

亞 目:山茶亞目

科:獼猴桃科

屬:獼猴桃屬

種:大籽獼猴桃

命名者及年代:C. F. Liang.,1984

大籽獼猴桃原圖鏈接
大籽獼猴桃原圖鏈接
大籽獼猴桃原圖鏈接
大籽獼猴桃原圖鏈接
大籽獼猴桃原圖鏈接
大籽獼猴桃原圖鏈接

大籽獼猴桃(學名:Actinidia macrosperma C. F. Liang)是獼猴桃科、獼猴桃屬中小型落葉藤本;藤蔓常缺短型果枝。着花小枝淡綠 色,長可達20厘米,無毛或下部薄被銹褐色小腺毛,葉腋上偶見花柄萎斷後殘存的刺狀遺體;芽無毛;隔年枝綠褐色,皮孔小且稀,僅僅可見;髓白色,實心。葉幼時膜質,老時近革質,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頂端漸尖、急尖至渾圓形,基部闊楔形至圓形,兩側對稱或稍不對稱,邊緣有斜鋸齒或圓鋸齒,老時或近全緣腹面綠色,無毛;背面淺綠色,脈腋上或有髯毛,中脈上或有短小軟刺,葉脈不發達,無毛。花常單生,白色,芳香,苞片披針形或條形,邊緣有若干腺狀毛;萼片卵形至長卵形,頂端有喙,綠色,兩面均潔淨無毛;花絲絲狀,花葯黃色,卵形箭頭狀,子房瓶狀,無毛,花柱長約5毫米。果成熟時橘黃色,卵圓形或球圓形,果皮上無斑點,種子粒大。5月中開花,10月上、中旬結果。

分布於中國廣東、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安徽等省。生於丘陵或低山地的叢林中或林緣。

大籽獼猴桃果成熟後可食用;葉可餵豬;根部可作殺蟲農藥;大籽獼猴桃花繁茂,適合棚架、山石等處栽培觀賞。 [1]

形態特徵

中小型落葉藤本;藤蔓常缺短型果枝。着花小枝淡綠色,長5-20厘米,一般12厘米,直徑2-2.5毫米,無毛或下部薄被銹褐色小腺毛,皮 孔不顯著或稍顯著,葉腋上偶見花柄萎斷後殘存的刺狀遺體;芽無毛;隔年枝綠褐色,皮孔小且稀,僅僅可見;髓白色,實心。葉幼時膜質,老時近革質,卵形或橢圓形,葉一般達8×5厘米,較大,邊緣具圓鋸齒,老葉近全緣,葉背脈腋上有髯毛,中脈和葉柄無軟刺。葉脈不發達,側一脈4-5對;葉柄水紅色,長10-22毫米,無毛。

花常單生,白色,芳香,直徑2(♂)-3(♀)厘米;花序柄長6-7毫米,花柄長9-15毫米,均無毛或局部有少數小腺毛;苞片披針形或條形,長1-2毫米,邊緣有若干腺狀毛;萼片常見2片;卵形至長卵形,頂端有喙,長6-12毫米,綠色,兩面均潔淨無毛;花瓣一般5-6片, 最多不超過9片。瓢狀倒卵形,長10-15毫米;花絲絲狀,長3-7毫米,花葯黃色,卵形箭頭狀,長1.5-2.5毫米;子房瓶狀,長6-8毫米, 直徑7毫米,無毛,花柱長約5毫米。果成熟時橘黃色,卵圓形或球圓形,長3-3.5厘米,頂端有乳頭狀的喙,基部有或無宿存萼片,果皮 上無斑點,種子縱徑4毫米。花期5月中,果熟期10月上、中旬。

生活型:落葉藤本; 枝:小枝近無毛,髓實心,白色;

葉:葉近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3-8厘米,先端漸尖,驟尖或圓,基部寬楔形或圓,具圓齒或近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脈腋具髯毛:葉柄長1-2.2厘米,無毛;

花:花常單生,白色,徑2-3厘米:苞片披針形或條形,長1-2毫米,具腺狀緣毛;萼片2,卵形或長卵形,長0.6-1.2厘米,先端驟尖,無毛;花瓣5-6(9)瓢狀倒卵形,長1-1.5厘米;花葯黃色,長1.5-2.5毫米;子房長6-8毫米,徑約7毫米,無毛,花柱長約5毫米;

果:果卵球形,長3-3.5厘米,無斑點,具乳頭狀喙,成熟時桔黃色;

種子:種子長4-5毫米,徑約4毫米;

染色體:2n=116;

主要變種

梅葉稱猴桃(Actinidia macrosperma var. mumoides C.F.Liang)灌木狀藤本;藤蔓上短型果枝常見。葉4-6×2.5-3.5厘米,較小,邊 緣具斜鋸齒,葉背脈腋上無髯毛,中脈和葉柄常有短小軟刺。萼片2或3片;花瓣7-12片。種子縱徑4-4.5毫米。花期5月,果熟期9月底至10月上旬。分布於中國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省。生於海拔較低的丘陵山地陰坡灌叢中。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廣東、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安徽等省。生於丘陵或低山地的叢林中或林緣。 大籽獼猴桃

繁殖方法

材料:選擇大籽獼猴桃的外植體為莖段和葉片,莖段取自當年生半木質化的枝條。 方法: 無菌材料的獲取:枝條取回後,用流水沖洗乾淨,切成帶芽莖段並把葉片切成1.5厘米×1.5厘米的切塊,置於三角瓶中,70%酒精處理30 秒,再用無菌水沖洗後用0.1升汞表面消毒12分鐘,無菌水沖洗4-5次後,在無菌條件下接種於起始培養基中。 培養基及培養條件: ① 起始培養基:採用MS為基本培養基,附加成分為BA4-8微摩爾/升,NAA1微摩爾/升,ZT6微摩爾/升,蔗糖濃度3%,pH5.8,瓊脂0.68%,在1個大氣壓下滅菌20分鐘; ② 增殖與分化培養基:為了植物激素對腋芽增殖生長的影響以及外源激素對葉片外植體愈傷組織分化和不定芽形成的影響,2組共7種培 養基,以MS作為基本培養基,附加不同濃度BA、IAA、NAA、GA等; ③ 生根培養基:以MS為基本培養基,附加不同濃度的IBA; ④培養條件:培養室溫度25±1℃,每天光照16小時,光強2000-3000勒克斯。 結果: 外植體的選擇:以莖段作為外植體,在起始培養基上能很快誘導腋芽萌發,萌發率為83.3%;以葉片切塊作為外植體,在起始培養基上能 誘導愈傷組織,一般在接種15天後,葉片四周開始出現淡綠色的愈傷組織,並逐漸向四周擴散,約需4周左右葉片才能完全愈傷組織化, 誘導率為53.7%,愈傷組織較緻密,呈淡綠色,莖段基部在起始培養基中也會形成愈傷組織,培養2周後基部完全愈傷組織化,而葉片要4 周才能完全愈傷組織化。 植物激素對腋芽增殖生長:將起始培養基上得到的無菌腋芽切下轉入新鮮的MS培養基附加BA2+GA1.5+ZT4的植物激素增殖培養基上,腋芽 增殖,可見MS+BA2+GA1.5+ZT4中植株生長健壯,葉色深綠,所以這種培養基最為適合,既能達到高的繁殖係數,同時又能保證植株生長健壯。 葉片愈傷組織分化:大籽獼猴桃組培快繁的外植體最好選擇莖段,葉子雖然能誘導出愈傷組織,但愈傷組織不定芽的分化率極低。

栽培技術

大籽獼猴桃 生根:當試管內小苗高達1-2厘米時,將其轉入生根培養基中,培養30天後即可形成有根的完整植株。

移栽:採用常規煉苗法.將已長根的試管苗移人人工氣候室,自然光下壯苗15-20天後,打開容器皿蓋,讓小苗逐漸適應自然條件,煉苗7 天后,用清水仔細洗去組培苗根部的培養基,然後將苗木定植於滅過菌的栽培基質中(菜園土/膨脹珍珠岩:2/1),注意遮蔭保濕,尤其是在移栽後10天內要做到全天遮蔭,晴天時注意噴水,約1個月後植株成活,移栽成活率可達91%。

主要價值

大籽獼猴桃果成熟後可食用;葉可餵豬;根部可作殺蟲農藥;大籽獼猴桃花繁茂,適合棚架、山石等處栽培觀賞。 大籽獼猴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