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美家鄉河(王永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美家鄉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大美家鄉河》中國當代作家王永業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大美家鄉河

一直認為家鄉的沂河是世界上最美的河。兒時聽牛郎織女的故事,總覺得天河就是沂河。

沂河源自山東省沂源縣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出水庫流經山東淄博、臨沂,至江蘇邳州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黃海,全長一千多華里。

我的家鄉一兩百戶人家,緊傍南北流向的沂河,在沂河的西側。沂河在我們家鄉的一段寬度大概近兩華里。河流兩側各築有高約六七米、頂部寬約三四米的堤堰。

河的兩岸之間主要分為三部分:常年不斷流的河流,一年四季,冬天窄時十幾米或幾十米,夏天能充滿整個河道;純淨的沙灘,厚不見底,寬可二三百米;高出沙灘一兩米的沙土質河伸地,不是河水暴漲時一般寬度在三百多米。

小的時候常到沂河水邊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們一群八九歲、十歲的兒童,像剛學會飛翔的自由的雛鳥,可以無拘無束地到想去的地方。

家門前有一條三四米寬的南北方向的村道。到沂河邊,最近的走法是出門向北,經過三戶鄰居的院門前,轉向東,有條不足兩米寬的小路,經過四戶人家的院門前,就到了大堰跟前。大堰的坡面有一條小於四十五度向南的一米半寬的斜坡路,走三四十步上到堰頂。這個點差不多該是我們村東側南北的中間位置。

兒時的眼中,天地是被成倍地放大了的。那時覺得大堰很高大,站到堰頂向東望,視野格外開闊。堰底腳到沙灘邊僅是我們村四個生產隊的河邊地大概就有二百多畝。沙灘河流在河伸地東面,南北遠遠延伸,無比神秘。大堰向南三四百米,和東西走向的310國道、沂河大橋西橋頭相連接。到了大堰,就是到了風景的入口。

從大堰走下來,有一條六七米寬的道路由河伸地通向沙灘。沂河黃沙是優質的建築材料,早期部隊建築有運輸車隊每天都從這裡采黃沙,這條路整齊又堅實。路的兩邊各有五六排齊整高大的銀杏樹,樹行外是向北向南延伸看不到邊際的莊稼地,在這條道上步行,心情就是不同尋常的美妙。

從林蔭大道,走三四百米就到了沙灘。這是十分鮮明的分界線:西邊是樹行和莊稼,東面是沙灘與河流。

如果不是夏季盛水期,沙灘的西沿向東到河流邊,沙灘都很開闊,更不用說上游無止境,下游無盡頭。沙是細細純粹的顆粒,這是河流源于山區,經過億萬年的淘洗而成。在沙灘的中央,仰望天空,真的是無邊無際。早晨看朝霞托起紅日,傍晚觀晚霞掩映夕陽。在沙灘觀雲美不勝收。曾在秋天和小夥伴平躺於沙面,看天空格外高深。有時,天空像平靜的湖面,雲像層層的漣漪呈波形分布;有時天空像無盡的大海,雲就像涌動的波濤;「七月七看巧雲」,農曆的七月已是秋季,雲的形態最豐富,你能看出好幾個層次的雲。最上一層薄薄的、淡淡的,均勻地分布在高高的整個天空,靜靜的。中間雲層和最上層有非常明顯的距離,往往是雲朵和雲朵密密挨着不緊不慢地遊動。最低的一層跟上層留有足夠的空間,便於無數片雲盡情地施展渾身的解數。在自西向東漂游的雲中,我會被最美的一片吸引:起初是一匹強悍的奔馬,從十幾里或是幾十里的遠方疾馳而來;一會兒馬不見了,一條巨龍隨機現身,騰挪在自己的雲海;一會兒巨龍隱身,一隻蒼鷹凌空振翅,盡顯神威……經過多次變化,這片雲從正上方飄過,到東面繼續自己的魔法。遠處雲起雲涌,近處雲影萬端變幻。靜處之間,感受風的方向,欣賞雲的逍遙。

最美妙的當然是河流。河床是純粹的細沙,靠東岸的一邊直直地砌成石壁,上沿平抹一層厚厚的水泥,再到堰頂的斜坡都砌上石岸。所以,沂河水是真真正正的清澈。水底有種類豐富的水草,有的叫得出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都是清晰可見。水是可以隨時捧起來喝的,我們喝過無數次。河水是西淺東深,淺水處小魚小蝦在你身旁游來游去,一點都不怯生;深水的地方,偶爾見過有人垂釣,釣出的魚有嘎魚、鲶魚、鯽魚、鱔魚和鯉魚等,這些魚都異常鮮美。也見過有人用很特別方法用網在淺水中捕魚。河水沒不過膝蓋,水中遊動的小魚看得清清楚楚。兩個人一人一端拉着十幾米長的鐵鏈,一邊拉動一邊大聲吆喝,一人擎着網將網口落入水底正對着拉鐵鏈的人,這樣能夠把魚趕入張開的網中。他們一網能捕獲二三兩、半斤的小魚,捕上幾斤他們就可以回家享用美味。捕得多了也在村中賣點錢,我家一年總會買幾回。

我父親燴這種小魚特別在行,不用什麼特別的調料,一些油鹽蔥姜大蒜辣椒,最好能有小一嘟嚕鮮花椒,配上在我們村買的有機鹽滷豆腐,或是我們家自己種的紅心紅皮蘿蔔條,鐵鍋燉的沂河魚,隔着鍋蓋咕嘟出的香味,都讓人饞得不得了。拿它招待客人,都說比什麼菜都好。

尤其難忘的是兒時捉河貝和河歪(蚌)。捉貝和河蚌最好的時機是清明前,這時候天氣暖和,河鮮肥美,赤腳走在沂河水裡不冷。捉貝一般都是未成年人,我家有時是我和姐姐哥哥一起,有時我和幾個妹妹一起,捉上個把兩小時,夠一次吃的的就回家。適合捉貝的時候水面都不寬,每次看到來的其他人也不多。捉貝和蚌也是在淺水的地方,一般水沒過腳踝以上一點。貝和蚌很好捉,看見沙層有指甲大小的淺窩,用手向下輕輕一挖,貝就在手裡了,大多一元硬幣大小,在手裡沉甸甸的,很有收穫感。貝殼的顏色淺黃的多,也有青色、花色和其他色彩的。貝長得厚實飽滿無比精緻,真是大自然散落在河流里的藝術品。蚌一般生活在稍稍深一些的水域,蚌的行蹤是外露的,立着身子貼着沙面緩慢挪行,身後會留下一條淺淺又清晰的凹槽,跟着這條線往前,就能發現蚌。蚌是青色和花色的居多,有兒童的手掌大的,也有更大的。蚌稀少一些,發現它會有幾分驚喜。捉貝和蚌不用太長時間,大概個把小時我們就會提着小籃子,興沖沖的滿載而歸。

我母親特別會做鮮貝湯。貝生長在純沙清水的大自然中,纖塵不染,十分潔淨,根本不需要吐沙、清洗之類的環節,可直接倒入鍋中用清水煮開口,貝撈出取肉,奶白色的原湯留着做貝湯。將地鍋燒熱倒入適量的豆油,加入少許薑絲、蔥花,炒香後倒入貝的原湯,燒開後倒入取過臟器袋的貝肉,再撒入適量的鹽,鮮美無比醇厚乳白的貝湯就做好了。全家人每人盛一小碗,美美的喝,格外幸福。

沂河貝是異常鮮美的家鄉至味,鄉民卻不過多地捉取,一年中只是春天時節捉幾次。對於上天賜予的寶貴之物,很知足地享用,所以年年有,代代有,讓人記着,讓人期盼。

盛夏炎熱的晚上,會和大人一起到河伸地和沙灘交界的銀杏樹下鋪着蓆子乘涼。再熱的夏季,這裡都有河邊風吹得人身上涼爽心情寧靜。在蓆子上或坐着或躺着,小孩聽大人們聊天講故事,望着滿天的繁星,瞅准銀河,辨認牛郎星、織女星,很多時候,我是在想着牛郎織女故事的時候就甜甜地進入了夢鄉

真正的美,有時也許需要慢下腳步才能更好地發現。《論語》中曾皙言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場景,不知跟隨在曾點身後款款而行的童子中,有誰和我看到的沂河風景是一樣的?

沂河,歷史悠久的母親河,你青春不老,你容顏永駐。在未來的時光中,會有更多的兒女用更有魅力的聲音歌頌你歷久彌新的美麗[1]

作者簡介

王永業,男,1963年生,江蘇人,本科學歷,退休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