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耳鼠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耳鼠兔

大耳鼠兔是分布於國內鼠兔中最大的一種,體長150~200毫米,外形粗壯,耳圓大,無白色毛邊,其長可達30毫米左右。

寄主牧草、雜草。為害特點主食植物的綠色部分,亦食嫩莖、幼芽和根。在內蒙古地區,夏季主食冷篙,

其次是錦雞兒、地椒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的一些植物。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別 名草原鼠兔、蒙古鼠兔等中文學名大耳鼠兔

拉丁學名Ochotonamacroti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哺乳綱

目兔形目

科鼠兔科

分布區域國內分布於新疆、青海和西藏;國外分布於尼泊爾和蘇聯。

形態特徵

別名:達烏里啼兔、篙菟子、鳴聲鼠和青苔子。

吻側須極長,後伸可達前肢後方。後肢稍長於前肢,足墊小。夏毛體背由吻端經頸、背部至臀部均為紅棕色,

毛基灰 黑色,毛尖紅棕色;背部灰棕黃色,背部中央毛尖黑色,致使背中央毛色較為深暗;頸背有一小塊暗黃色毛;

耳殼內外側密被純黃棕色短毛,前側方有一小束淡色長毛;體腹面與四肢內側白毛,毛基暗灰色,所以腹部常呈污白色;

頸下與胸部中央,有時出現少許棕色毛;前、後足背灰色。頭骨較粗短,顱全長不超過45毫米,從背面觀其輪廓弧度很大;

鼻骨前1/3處略膨大,鼻骨後部外緣平行;額骨前部寬平,有一對卵圓孔,孔上蓋有一層透明黃膜;額後部隆起,

為頭骨最高處;頂骨前部隆起、後部低平,頂間骨前窄後寬,略成三角形,顴弓不十分外凸,兩側幾乎平行。

門齒孔與齶孔癒合為一個大孔,孔的邊緣平滑無波折,黎骨露於外方。聽泡很大。

生態特徵

大耳鼠兔為典型的草原動物,一般棲息於沙質或半沙質的山坡、平原及高山草甸平原。營群棲穴居生活,

洞系可分為簡單洞(夏季洞)和複雜洞(冬季洞)。簡單洞多數只有一個洞口,無倉庫。複雜洞具3~6個圓形至橢圓形洞口,

直徑約5~9cm。洞口附近有球形糞便,鮮糞草黃色,陳糞灰褐色,洞口間具寬約5cm的網狀跑道。洞口通道與地面成30~40°的角度,

並延伸約50cm後與地面平行。洞道結構複雜,彎曲多支,總長約3~10m。洞道中部具一窩巢,

內鋪以碎草,窩形扁平。距洞口不遠處有倉庫1~3個。

大耳鼠兔具貯草習性,7~9月份集草,待草曬成半干後拖入洞中貯於倉庫里,作為越冬之用。晝間活動,夏季中午炎熱,

地表溫度高,洞外活動少,所以一日內呈現上、下午兩個活動高峰;冬季,兩個活動高峰相隔時間縮短。

不冬眠。有積雪時,在雪下挖洞繼續活動,洞口開於雪面,無風時,喜在洞口曬太陽。

在內蒙古地區,繁殖期為4~10月份,6月份繁殖率最高。一年繁殖兩次,每胎5~6個,幼鼠7天已長毛並睜開眼,開始到洞外附近活動。

天敵主要有艾虎、銀鼠、香鼠、黃鼬及一些猛禽和蛇類。

體外寄生蟲有跳蚤和硬蜱。

分布範圍

省內分布於河西走廊各縣、甘南、夏河、碌曲、瑪曲、臨潭、卓尼和永登等地;

保護級別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防治方法

鼠兔在我國草原地區,分布廣,數量多,當前用化學滅鼠法是消滅鼠兔的主要方法。[1]

參考資料

  1. 大耳鼠兔,搜狗, 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