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良造是什麼官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良造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大良造是什麼官職大良造,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時期至秦滅六國前的秦國國內最高爵位,掌握軍政大權,這一時期秦國實行的是十七級爵制,大良造是最高爵位。它在秦惠文王之前即成為爵名。秦滅六國後實行二十級爵制,大良造位列二十等軍功爵制第十六位。[1]

定義

秦始皇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一級為公士,二級為上造,三級為簪裊,四級為不更,五級為大夫,六級為官大夫,七級為公大夫,八級為公乘,九級為五大夫,十級為左庶長,十一級為右庶長,十二級為左更,十三級為中更,十四級為右更,十五級為少上造,十六級為大良造,十七級為駟車庶長,十八級為大庶長,十九級為關內侯,二十級為徹侯。大良造位列第十六級。二十級爵制出現晚,十七級軍功爵才是初始設定。

另外,《史記》按漢所承的二十級秦軍功爵制來倒推商鞅「為列侯(徹侯),號商君」,跟商鞅時的實際情況不符。因為商鞅設計的軍功爵1.0版只有十七個層級,沒有徹侯、關內侯和駟車庶長。軍功爵1.0分為兩個序列。

第一個序列是賜給軍中的校、徒、操、出公等勤雜人員的爵位,由「小夫」和一級公士兩個爵組成;第二個序列是賜給戰鬥兵的爵位,包括二級上造、三級簪裊、四級不更、五級大夫、六級官大夫,七級公大夫,八級公乘,九級五大夫,十級客卿(滅六國後改稱左庶長),十一正卿(滅六國後改稱右庶長),十二級大庶長,十三級左更,十四級中更,十五級右更,十六級大更,十七級大良造(大上造)。

兩個序列總共十七級爵位,其中二級上造至四級不更都是「卒」,五級大夫及以上都屬於軍官。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把原先的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又把關內侯、徹侯等納入軍功爵體系,才正式形成擁有二十個層級軍功爵2.0版。

得名 大良造與少上造均皆取名自「主上造之士」。

沿用朝代

秦惠文王設立相國一職掌握軍政大權後,一般由獲得大良造爵位的功臣擔任相國這一官職,相國這一官職沿用至漢朝。秦國一些立有軍功者或名臣都獲封大良造,如商鞅、樛游、公孫衍、白起等。

歷史人物

商鞅

戰國中期政治家。出身於衛國貴族,名公孫鞅,亦名衛鞅。公元前341年,因有功於秦,秦孝公封衛鞅於商(今陝西商州市)15邑,號為商君亦稱商鞅。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招賢,就來到秦國。他通過秦孝公的親信景監引薦,與秦孝公面談了三次。前兩次講行帝王之道,孝公不感興趣,聽聽就睡着了。第三次講「霸道」,富國強兵,孝公聽得很高興。從此受到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

公孫衍

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人用兵如鬼,征戰如電,奔襲如火。有「犀首」之稱。於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率秦軍攻打魏國雕陰,擊敗魏軍四萬五千人,俘虜魏國主將龍賈,公孫衍因功封為大良造,公元前332年,魏國割讓陰晉給秦國求和,龍賈被釋放回魏國。公元前331年,秦軍再次進攻魏國河西地,並再次俘虜龍賈,斬首八萬,奪取了河西之地,開闢了秦國通向中原的門戶,為秦國走向中原奠定基礎。

白起

戰國時秦國名將。又稱公孫起。郿(今陝西眉縣東)人。因與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受魏冉舉薦,被任為左庶長這一官職。次年,白起為左更爵位,破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龍門),斬首二十四萬,故官職遷為國尉。再次年,爵位升為最高級的大良造。[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