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薊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薊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大薊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中、林緣、灌叢中、荒地、草地、路旁或溪邊。分布於河北、陝西、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台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菊科植物薊Cirsium japonicum Fisch. ex DC,的乾燥地上部分或根。前者稱大薊草,後者稱大薊根。薊,由髻字演化而來。髻,為婦女頭上盤成圓形的髮結。本植物花序形似髻狀而較大,故名大薊

【藥材歷史考證】

大薊的始載本草為《名醫別錄》,與小薊同條,名「大小薊根」。《本草圖經》云:「大薊根,《本經》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俗名青刺薊。苗高尺余,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當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時,並根作茹,食之甚美。……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本草衍義》載:「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根據以上本草所述大薊考證,與現今藥用的大薊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高30~150cm。塊根紡錘形或胡蘿蔔狀。莖直立,具縱棱,被多細胞長節毛。基生葉羽狀深裂或近全裂,長8~20cm,寬2.5~8cm,基部具翼柄,柄翼邊緣具針刺及刺齒;側裂片6~12對,寬狹變化極大,半橢圓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邊緣有大小不等的鋸齒,和齒刺;基部以上的葉漸小,與基生葉同形,分裂,元柄,基部擴大,半抱莖;

葉兩面綠色,均疏被多細胞節毛或無毛。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鍾狀,直徑3cm;總苞片6層,覆瓦狀排列,背面具黑色粘腺,先端具刺;花兩性,筒狀,花冠紅色或紫色,檐部5淺裂,與管部近等長。瘦果壓扁,偏斜楔狀倒披針形,長4mm,直徑2.5mm,頂端斜截形;冠毛淺褐色,羽毛狀。花果期5~8月。

【藥材性狀鑑定】

大薊草 莖呈圓柱形,基部直徑可達1.2cm;表面綠褐色或棕褐色,有數條縱棱,被絲狀毛;斷面灰白色,髓部疏鬆或中空。葉皺縮,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邊緣具不等長的針刺;上表面灰綠色或黃棕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均具灰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頂生,球形或橢圓形,總苞黃褐色,羽狀冠毛灰白色。氣微,味淡。

大薊根呈長紡錘形,常簇生而扭曲,長5~15cm,直徑0.2~0.6cm。表面暗褐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灰白色。氣微,味甘、微苦。[1]

【藥材顯微鑑定】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壁木栓化,有時脫落。皮層較寬,緊靠內皮層處有類圓形分泌道,直徑80~130μm,較密地排列成環;內皮層明顯。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斷續成環。木質部射線較寬;導管少數,放射狀排列,周圍常伴有木纖柬髓。薄壁細胞含菊糖。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角形;下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細胞3~5個。非腺毛4~18細胞,頂端細胞細長而扭曲,直徑約7μm,壁具交錯的角質紋理。

【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花開時采割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雜質,曬乾。

【飲片炮製】

1.大薊草:洗淨,潤軟,切段,乾燥。

2.大薊根: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3.大薊炭:取大薊段或根片,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能功用】

甘、苦,涼。歸心經肝經。涼血止血,祛瘀消腫。用於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內服:9~15g;水煎服。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