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言誤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言誤國》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是洪邁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原文

隗囂謀叛漢,馬援勸止之甚力,而其將王元曰:「今天水全富,士馬最強,案秦舊跡,表里河山。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囂反遂決,至於父子不得其死,元竟降漢。

隋文帝伐陳,大軍臨江,都官尚書孔范言於後主曰:「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南北,今日虜軍豈能飛度邪?臣每患官卑,虜若渡江,臣定作太尉公矣。」或妄言北軍馬死,范曰:「此是我馬,何為而死?」帝笑以為然,故不為深備。已而國亡,身竄遠裔。

唐元宗有克復中原之志,及下南閩,意以謂諸國可指麾而定,而事力窮薄,且無良將。魏岑因侍宴言:「臣少游元城,好其風物,陛下平中原,臣獨乞任魏州。」元宗許之。岑趨墀下拜謝,人皆以為佞。

孟蜀通奏使王昭遠,居常好大言,有雜耕渭上之志,聞王師入討,對賓客挼手言:「此送死來爾。乘此逐北,遂定中原,不煩再舉也。」不兩月蜀亡,昭遠為俘。

此四臣之佞,本為爵祿及一時容悅而已,亦可悲哉!

譯文

隗囂準備叛漢,馬援極力阻止,而其部將王元說:「現在天水十分富裕,兵強馬壯,我們應該像秦人那樣,表里山河。請允許我用一個泥丸替大王您封上函谷關。」於是隗囂反叛的決心下定,最後父子被殺,王元也投降了劉秀

隋文帝準備伐陳,大軍臨江,都官尚書孔范對陳後主說:「長江天險,自古以來就阻隔着南北方的交通,現在敵軍難道能夠飛渡嗎?我常常為我的官位太低感到不安,敵軍如果膽敢渡江,我一定能夠立功之後登上太尉的寶座。」有人胡說隋軍的戰馬死了不少,孔范說:「這是我們的軍馬,為什麼會死呢?」陳後主笑着表示贊同,並不作認真的準備。不久陳國滅亡,孔范也逃竄遠方。

唐元宗有奪取中原的雄心壯志,滅了南閩之後,認為各國可以指麾而定,然而實力弱小,並且沒有一員良將。魏岑在宴會上對元宗說:「我從小就游過元城,喜歡這裡的風俗和物產,陛下您平定了中原,我單單請求委任我做魏州的地方官。」元宗答應了,魏岑快步到台階下拜謝,世人認為這是故意在用花言巧語騙人。

後蜀的通奏使王昭遠,平常就好說大話,志向是雜耕於渭水之上。聽到宋軍來攻,對賓客搓着手說:「這是來送死的。乘此機會我們北伐,平定中原,不用麻煩再次用兵了。」這話說過不到兩個月後蜀也就滅亡了,王昭遠本人也被宋軍俘虜。 這四位的花言巧語,本來是為了爵祿以及博得一時的寵愛,也太可憐了。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2]。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

《容齋隨筆》[3]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大言誤國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