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陽泉古八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陽泉古八景陽泉古村,山勢嵯峨,水流澹逸,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可謂桃源勝境。《山西通志》卷七「景致」部分就記載平定州(清代以來,陽泉境域大多屬平定州所轄)八景為:冠山雨過、帽石煙凝、清泉浸月、紅樓晚照、陽泉春色、白岸秋霜、五渡平波、雙林古寺。[1]
「文昌古廟」景址在大陽泉村東南方向的「不老圍」高地上,現為 陽泉五中宿舍樓前。
坐落在村東南一里許的文昌古廟,周圍是「山路遠誰到,石田平可耕」的層層梯田。文昌廟屬塔樓式建築,占地不多卻高聳入雲,非常醒目壯觀,它結構嚴謹,形制古雅。廟分上下兩層內供身着綠袍的文昌帝君和執筆捧斗的 魁星。它是大陽泉村的 標誌性建築。可惜至今還沒有找到它的文字資料,史料記載只有一個傳說而已。祖傳此廟是一個手藝十分精湛,名望極高的工匠承攬的。人們只記得他姓馮,都稱他為馮 攬頭,據說馮攬頭不用吊線,便可修成一座精美的 垂花門樓。在修文昌廟時更是露了一手令人驚奇的絕活,當文昌廟修到第二層快完工時,主持人覺的第二層不夠敞亮不夠高,希望二層加高,此時的柱樑斗拱均已固定,四面砌磚業已完成,馮攬頭面無難色, 鎮定自若,調動人力,土打土鬧,進行 高空作業,在不拆動一磚一瓦的情況下,硬是將低柱換上了高柱子。馮攬頭在文昌廟「 偷梁換柱」的故事,在鄉里傳為美談。
「飲馬坑泉」:景址在原木材公司院內。
平定州志記載:「陽泉, 泉源有五,一在村南澗中俗稱飲馬坑。」
飲馬坑泉在村南瓊瑤山谷地,地處平地漾水, 激浪揚花,清澈碧透,冬暖夏涼;人們將此泉挖坑蓄水,上面加上方形井石,堅固耐用,形狀美觀.村中流傳着一首古詩:
夏夜聚"龍宮",眺望關帝祠;
靜聽鈴鐺聲,知是赤兔飲。
此詩是說:夏日天氣炎熱,夜間人們就到村南的 五龍宮門口去納涼, 月光下瓊瑤山上關帝祠隱約可見,在夜深人靜時,可聽到馬的鈴鐺聲響,那就是 關公的赤馬在坑邊飲水。這首小詩說出了飲馬坑泉的來歷。
「節孝牌坊」景址在村街心廣場,廣育祠後牆東邊。
節孝牌坊立在廣育祠和義學堂之間的巷口,村里人把牌坊叫成牌樓,這條巷也因巷口立有牌樓而叫成 牌樓巷。
「節孝牌坊」寬4米,高約5米,兩根高約3米多、邊寬0。4米的方形沙石柱,四周雕邊,豎立在雕琢考究的石坐上,石柱上方兩根橫樑中鑲嵌着長3米寬0。5米的 青石板。頂上有木製的牌匾,豎寫着「 節孝坊」一個大字。節孝牌坊上有 欄板,昂頭,斗拱來烘托修飾,顯得古樸大方幽雅壯觀,成了村內街巷的一個 靚點。
節孝坊由平定州官出資修建。據平定州志載文「大陽泉村增生白呈懿,配室延氏,二十三歲夫亡,遺孤甫四歲,孝養姑翁,教子成立逾七旬,旌表建坊。」這個節孝牌坊是為表彰白延氏而立。
修建牌坊的時間,大約是清雍正五年(1727)此時的白延氏之子白介已是歲進士,其侄白環也在 浙江嘉興府任 同知。旌封當在情理中。
基本內容
陽泉 古村,山勢嵯峨,水流澹逸,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可謂桃源勝境。陽泉古村歷史悠久,名人學士到此覽勝,觸景生情,留下許多動人詩畫,為景增輝。陽泉古村歷代皆是平定州屈指可數的文化名村,村內外可供觀賞的景點頗多。昔日曾經是州府所推崇的一些景觀,隨着時光的流逝,以各種原因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把這些令人稱讚卻再也看不到的景致搜集整理後,定名為「大陽泉古八景」它包括陽泉春色、帽石煙凝、石瓮生風、棲雲道院, 登雲日樓、文昌古廟、 飲馬坑泉、 節孝牌坊。
大陽泉古八景,雖現今已不復存在,但談論和回憶古八景的狀況:一,可使遊人進一步了解古村文化,也可供世人茶餘飯後絮談;二,可按古八景之方位去尋覓,能緬懷景點的昔日風光;三,通過追憶各景觀昔日的風貌,希望引發人們的暇想和深思,倘若有人使古景觀重現,當為意外的驚喜;四,成為古村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為 漾泉文化增添光彩。大陽泉古八景概況如下:
「陽泉春色」景址在陽泉古村西谷,現在 大陽泉村寨垴西端的孔家灣以西一帶。
陽泉春色是平定州八景之一,在民間流傳着一首無名氏詩曰:
此地從來先得春, 桃紅柳綠竟鮮新;
有時雨過山添翠,長是溪流水皺鱗。
似語野花開灼灼,喚人小鳥叫頻頻;
回頭更是 南峰勝,青靄蔥蔥岱嶽鄰。
這是摘自《陽泉史話》中對「陽泉春色」的介紹,文中通過無名氏詩,向人們展現出陽泉春色的特點是:山清水秀,景美春早。
「帽石煙凝」:景址在 獅子山蒲台石處,它也是平定州境八景之一。《 平定州志》載有無名氏詩:
有 石如山翠且高,無端 煙靄四時包;
晚雲似練籠梳髻,夜雨如紗映 綠袍。
淡抹遠山青縷縷,寒分五渡水漕漕;
今朝喜得攀躋樂,騏馬歸來勝駕獒
詩中描述了雲霧在帽石處的煙凝現象和煙凝時見到的近景和遠景。
「石瓮生風」:景址在獅子山 北峰壟邊,《平定州志》上載有石瓮生風 五言絕句:
霜林響流鍾,積雪縈迴棧。
習習來清風,自覺冷然善。
這是清代吳安祖在嘉慶十六年來平定始任平定知州後,遊歷平定名山大川而選定了平定州境古八景,石瓮生風就是平定八景之一。
詩中描述了作者冬遊北峰壟所見到的石瓮生風景觀和感受。
「棲雲道院」:景址在大陽泉村 張穆故居一帶。
金代的棲雲道院,以 藝術風格獨到,景色清秀宜人稱著。元初大詩人 元好問,多次在此住宿,寫有「宿棲雲道院」五言律詩一首,此詩以「陽泉西谷」的標題選入《平定州志》藝文志內。
方外複方處,倏然心跡清。
開窗納山影,推枕得溪聲。
山路遠誰到,石田平可耕。
霜林不嫌客,留看景崢嶸。
隨着元好問詩的廣泛傳頌,棲雲道院也聲名遠揚。由於古棲雲道院早已不復存在,其遺址就有了爭論,我覺得張穆的論述符合情理就引來供大家參考。
張穆在《自題小棲雲亭並序》文中有:「余家陽泉山莊為金棲雲道院,元遺山所謂:開窗納山影,推枕得溪聲者也。有亭翼然,高出林梢,浙人 張世犖榜曰:「臥雲」 先大夫及余兄弟皆嘗讀書於此,每欲易"臥"為"棲",以先世舊題,未敢輒更也。」金代的棲雲道院毀於元末的 地震之災。
「登雲日樓」:景址在村北寺溝嶺上,現為北嶺 鍋爐房大院內。
清代雍正《山西 通志》載文:「在州西北十五里陽泉村, 元仁宗懷孟來過此處, 呂思誠撰碑。光緒版《平定州志》60卷4頁上載文:雲日樓:在州西北陽泉村,元仁宗來自懷 孟嘗經其上,呂思誠撰碑。」兩個文獻資料大同小異;都記錄了元仁宗曾來雲日樓上觀看過陽泉春色。 元順帝時呂思誠曾來雲日樓,登頂觀景,並為雲日樓撰寫碑記。雲日樓大約在道光年間倒塌。
參考來源
- ↑ 「1號公路」串起鄉村振興夢(圖)江南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