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雁塔的高度(219)(張淑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雁塔的高度(219)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大雁塔的高度(219)》中國當代作家張淑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大雁塔的高度(219)

我親自瞻仰大雁塔是在2017年7月。

大雁塔聳立在大慈恩寺內,寺外有唐玄奘青銅雕像,雕像對面是玄奘西行取經的群塑像。我在尋找孫悟空,失望之餘幡然醒悟:哦,彼唐僧並非此玄奘也,何來的孫悟空?

再回望玄奘塑像:光頭,寬大的僧袍,一手禪杖,一手合十,堅毅的目光直視前方。他身後就是那著名的四方紅磚的大雁塔,我不禁試問大雁塔的高度。

看到玄奘,眼前總是浮現那美麗神話了的鏡頭:父為狀元郎,母為相國女,他含着金湯匙降生;而風雲突變,他成了寺廟中善良可愛的小和尚江流兒。他被觀音菩薩選中去西天取經,與大唐天子李世民結拜為兄弟,賜他金缽白馬與通關文牒,目送西去取經。

而事實上的玄奘,於602年出生在今河南省偃師縣,父為縣官,母為隋朝洛洲長史之女,他俗名陳褘,排行第四。不幸的是,他自幼父母雙亡,二哥出家於河南淨土寺,他常去寺廟聽人講經,學習佛學。陳褘12歲時,隋煬帝要通過考試,選中27人出家為僧,他報名參加考試,被主考官發現,問:你小小年紀為何要出家?陳褘語出驚人:願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於是被破格錄取。他就是玄奘。

為了探究佛學經書,他踏遍了四川、湖北、河南和陝西等地,拜訪名師,他發現經書翻譯錯誤百出,佛義解釋自相矛盾。他在長安遇到了來自天竺國納蘭陀寺的佛學權威戒賢的弟子,其弟子說,其師在寺內講佛學。於是,玄奘為了給佛學正本清源,弄個水落石出,決定西去取真經。

唐僧取經,是唐王列隊歡送,身跨白馬,一襲大紅金鑾袈裟在風中咧咧飄動,何其俊逸,何其瀟灑。而事實上,唐初邊境未穩,不許國人進出邊關。三次申請出關都未獲批,玄奘只好喬裝改扮,夾在商人當中混出玉門關。那是626年,玄奘只有24歲。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邊」。一出玉門關就進入今天的塔里木盆地里的塔克拉馬乾沙漠,那時有八百里流沙,玄奘的命運就像一棵蓬草,飄搖不定了。漫漫黃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地上寸草不生,他就拿一堆堆白骨與駝糞作嚮導。大漠中的風,白天熱風如火,晚上涼風如刀。一皮袋的清水被他弄翻。怎麼辦,是進還是退?他決定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回而生!就這樣,他堅忍着繼續前行,前行,他昏倒了,在茫茫沙漠中,玄奘昏倒一整天無人問管。夜半卻被一陣陣如刀的冷風吹醒,他爬起來繼續前行,多虧那匹識途老馬,馱着他找到水源,救他一命。

玄奘走經高昌國(今天哈密),幸得信佛的高昌王的大力贊助,高昌王賜予他金銀衣物,配50多個人做嚮導與助手,還寫了24封信,請求沿路各國給予關照。也許這時候,助手裡產生了孫悟空等仨徒弟;沿途經過各國,也許遇到了美麗的女兒國國王;經過海拔七千米的天山,狂風暴雪、飛沙走石,也許就是他常常遇到的妖魔鬼怪。經過天山,好多助手被凍死,砸死,甚至被活埋。而玄奘依然英勇無畏地前行,前行,在千難萬險之中,更顯示他意堅如鐵的偉男兒形象。一路上,他克服難以想象的惡劣環境,踏平坎坷成大道,於次年夏天,終於到達他夢寐已久的國度——天竺國。

當時印度半島有70多個國家,玄奘用三年時間遊歷了北印度的20多個國家,訪問了許多佛教聖地,學習梵文。631年他走進了神往已久的納蘭陀寺,見到了佛界最高權威戒賢。一代大師竟組織一千多人的隊伍,手捧點燃的香與鮮花夾道迎接他。此時的玄奘想必是玉面長身,相貌堂堂,雙手合十,款款而笑答禮,展示我大唐聖僧的丰神偉儀。玄奘恭敬地參見了戒賢,拜他為師。戒賢已經一百多歲了,久已不講學,但為他破例講了十五個月的佛經。在那裡,戒日王給他供應「供人大米」,給予國師的最高待遇。

玄奘在納蘭陀寺一學就是五年,讀完了寺里所有的各種經書;後又花兩年時間遊歷了印度的東部、南部、西部,參聖跡,拜名師,真可謂「逢廟燒香,遇寺拜佛,見塔掃塔」。後來又回到納蘭陀寺,戒賢請他講經。他成了聞名一流的佛學大師。

於642年,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舉辦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到會的有28個天竺國王,還有來自印度各地的深通教義的高僧,統共不下萬人,玄奘是主講人,論主。在萬人大會上,玄奘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共18天的會期,無一人能駁倒他!大會結束後,戒日王贈他金銀衣物過萬,特賜他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讓他跨象遊街,繞都城一周,滿城轟動。

[1]

作者簡介

張淑梅,筆名梅一舒,安徽省淮北市人,安徽濉溪縣徐樓中學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