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鴻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鴻臚,是古代官職位。中國古代朝廷掌管諸侯及藩屬國事務。秦及漢初本名典客﹐西漢沿設,為九卿之一。

  • 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改名大行令。[1]
  •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大鴻臚。
  • 成帝時,將典屬國所轄職務併入。屬官有行人、譯官及郡邸長丞等。
  • 因所轄諸王入朝、郡國上計、封拜諸侯及屬國首領等,多與禮儀有關,後遂變為贊襄禮樂之官,王莽改為典樂。
  • 東漢官名稱大鴻臚卿。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鴻臚  
釋 義    古代官職位      
引證解釋   官署名      
更名時間   太初元年  

主要介紹

大鴻臚,官署名,是中國古代朝廷掌管禮賓事務之官。秦及漢初本名典客,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改名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大鴻臚。新莽改為典樂,東漢復稱大鴻臚。秦漢時凡諸侯王、列侯和各屬國的君長,以及外國君主或使臣,都被視為皇帝的賓客,所以與此有關的事務多由大鴻臚掌管,如諸侯王、列侯受封或其子息嗣位以及奪爵、削地。諸侯王進京朝見皇帝,大鴻臚典掌禮儀;諸侯王死亡,大鴻臚遣使弔唁,並草制誄策和諡號;臣屬於漢的藩屬國君長,在接受漢的封號或朝見皇帝時,以及外國使臣來貢獻等,也都由大鴻臚承辦禮儀事務。

大鴻臚秩為中二千石,有丞。魏晉至明、清大鴻臚職掌屢有變化。魏晉及北魏大鴻臚在掌一般殿廷禮儀的同時,僅負責奪爵削地事務,其餘權力分歸尚書省各部。梁、陳稱鴻臚卿,只掌贊導一般殿廷禮儀。唐、宋鴻臚卿恢復禮賓事務,兼主皇室、大臣之凶儀。金、元不設此官。明、清兩代基本恢復梁、陳之制,鴻臚卿專掌一般殿廷禮儀。

官署名。《周禮》官名有大行人之職, 秦及漢初稱典客, 景帝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太初 元年,改稱大鴻臚,主掌接待賓客之事。東漢以後,大鴻臚主要職掌為朝祭禮儀之贊導。北齊始置鴻臚寺,唐一度改為司賓寺, 南宋 、 金 、 元 廢, 明 復之, 清 沿置。主官或稱卿,或稱正卿,副職為少卿,屬官因各朝代而異,或有鳴贊、序班,或置丞、主簿。《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 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郊廟行禮讚九賓,鴻聲臚傳之也。」《新唐書·百官志三》:「凡客還,鴻臚籍衣齎賜物多少以報主客,給過所。」[2]

歷史發展

秦漢時凡諸侯王﹑列侯和各屬國的君長﹐以及外國君主或使臣﹐都被視為皇帝的賓客﹐所以與此有關的事務多由大鴻臚掌管。如諸侯王﹑列侯受封或其子息嗣位﹐以及他們因有罪而奪爵﹑削地﹐都由大鴻臚經手處置。諸侯王進京朝見皇帝﹐大鴻臚典掌禮儀﹔諸侯王死亡﹐大鴻臚遣使弔唁﹐並草制誄策和諡號。臣屬於漢的藩屬國君長﹐在接受漢的封號或朝見皇帝時﹐以及外國使臣來貢獻等﹐屬於禮儀方面的事務﹐都由大鴻臚承辦。郡國派屬吏到京師上計﹐大鴻臚要為他們安排館舍。大鴻臚秩為中二千石﹐有丞。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武帝時改行人為大行。又設郡邸長﹑丞﹐主管各郡在京的邸舍。東漢時只留一大行﹐余皆省去。大行之下有治禮郎四十七人﹐專門管理各項具體的禮儀事務。

魏晉至明﹑清﹐大鴻臚職掌屢有變化。魏晉及北魏﹐大鴻臚在掌一般殿廷禮儀的同時﹐僅負責奪爵削地事務﹐其餘權力分歸尚書省吏部﹑禮部﹑刑部。梁﹑陳稱鴻臚卿﹐改掌贊導一般殿廷禮儀而不負責封爵事務。唐﹑宋鴻臚卿恢復禮賓事務﹐兼主皇室﹑大臣之凶儀。金﹑元不設此官。明代基本恢復梁﹑陳之制﹐鴻臚卿專掌一般殿廷禮儀。清代沿用不改﹐賓客事務則轉歸理藩院管理。

外部鏈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