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麥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麥行》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大麥行》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該作品是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党項羌攻梁州,吐蕃陷成、渭等州,麥熟而為羌胡所收割,士兵既少,復疲於奔命,不能保護,故有此作。

此詩表達了作者對亂世百姓的深切同情。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代便由統一進入了分裂的時期。在這時期里,一些懷有野心的地方軍閥(如某些節度使)擁兵自重,不僅逐漸形成封建割據勢力,而且破壞了同邊疆各少數民族的和睦關係。有些少數民族與唐王朝之間不斷發生矛盾,向內地侵擾。[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大麥行[2]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大麥行》

大麥乾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

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

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故鄉。

語句注釋

⑴這句句法實本後漢桓帝時童謠:「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

⑵集、壁、梁、洋:四個州名,唐屬山南西道。言寇掠範圍之廣。腰鐮,腰間插着鐮刀,指收割。鮑照詩:「腰鐮刈葵藿。」這一句中,自具問答,上四字問,下三字作答。

⑶這句是說道路悠長,疲於奔命,故不能及時救護。

⑷託身:寄身;安身。

白話譯文

大麥已經成熟,小麥已青黃。婦人邊走邊哭,丈夫逃跑藏起來。

向東跑到集、壁、梁、洋四個州,問誰有來自鐮胡與羌插在腰間的鐮刀。

豈敢沒有三千蜀兵,(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長,疲於奔命,故不能及時救護。

怎能像鳥兒一樣擁有翅膀,安身在白雲間返回家鄉。

點評鑑賞

《詩藪》:「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三語奇絕,即兩漢不易得。子美「大麥下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問誰腰鐮胡與羌」,才易數字,便有漢唐之別。

《帶經堂詩話》:漢桓帝時童謠云:「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杜《大麥行》全襲其語,《兵車行》句調亦本此。

《杜詩詳註》:《大麥行》,憂邊寇而作也。腰鐮刈麥,出自胡羌,徒齎盜糧耳。蜀兵三千,鞭長不及,故思東歸以避之。蔡曰:《漢書》:桓帝時童謠曰:「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每句中函問答之辭,公詩句法蓋原於此。

《類本》云:前四句如童語。

《大麥行》,大麥謠也。曷言乎謠也?代為遣調者之言也。……今借蜀兵之口,反其意而歌之。謂梁州之民,被寇流亡,諸羌因糧於野,客兵難與爭鋒,思去而歸耳。刺寇橫,傷兵疲,言外無窮愷切。仇氏誤認託身歸鄉為自欲避之。了無意味。且公在蜀中,與粱州風馬牛不相及。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4]

唐代詩人杜甫是古代又一出名的窮爸爸。父親和祖父均為朝廷命官的杜甫,也曾想走仕途,然而他官運不濟,一直到44歲時才混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不想當年又生「安史之亂」,「穀食踴貴」。《舊唐書·杜甫傳》記載,避亂回家的杜甫「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最讓杜甫傷心的是,因為窮,小兒子被餓死了。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杜甫悲憤地寫道:「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杜甫最喜歡小名叫「驥子」的兒子杜宗武,曾誇讚「驥子好男兒」,並把杜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杜宗武身上。在兒子過生日那天,特作《宗武生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5]

視頻

古詩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大麥行》 古詩文網
  2. 《大麥行》 詩詞文句網
  3.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4. 杜甫特別開心的一首詩,行文瀟灑,頷聯為千古絕對,不愧為詩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04 11:06
  5. 「窮爸爸」用詩歌表達為父者心聲 京報網;發布時間;2014-06-23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