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龍潭村(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馬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龍潭村

[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大龍潭村

所屬地區: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馬街鎮

大龍潭村隸屬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馬街鎮,地處馬街鎮東北面,距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發達,距縣城 17.5公里。位於龍海山腳,三岔河、馬街兩鎮的交界處。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324戶,共4688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3516人,勞動力2520人。 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7平方公里,海拔 2100米,年平均氣溫14.5℃,適合種植水稻、蠶豆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187畝,林地 6416畝,人均耕地0.91畝,共有經濟林果地12畝。全村農民收入以手工業、養殖業為主,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02元。 村內幹群關係融洽,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大龍潭村委會位於馬街鎮東北邊,距離馬街鎮2.5 公里,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7平方公里,擁有林地6416畝,經濟林果地2畝,耕地總面積3187畝,人均耕地 0.7畝,主要種植水稻、蠶豆作物,有水面9平方米。 村後的花果山上,早在七十年代,由勤勞勇敢的大龍潭人民創建了全國聞名的布達拉宮學校,並與大龍潭青龍公園緊緊相連。青龍公園面積8757平方米。山上奇石叢生,蒼松翠柏,山花爛漫。更有突出的是天生成就的大潑樹像一把大傘遮蓋着整個山面。

自然資源

遠在明朝末年,將軍老祖——王從戍根據神話故事在此山創建了雄偉的「青龍寺」,寺內的眾佛像,千姿百態,奇形怪狀,活靈活現,氣勢威嚴,遊人張目,驚心動魄。相繼民國元年,本村善士,王懷仁老人艱苦化善九年,又創建了聞名的玉皇高閣,由山腳距高閣,需攀登222級階梯。登入高閣好似進入仙境,從下眺望,陸良大川盡收眼底。四時風光變幻無窮,馬街集鎮,人山人海,商品成千上萬,繁榮集錦,熱鬧非凡。 2006年,村委會耗資近百萬,又將公園重新裝飾了山門,並在山門的左側為全村人民新建了一幢既豪華又寬敞的便民大餐廳——綠色山莊,使青龍公園更加絢麗壯觀。 村南的鍋底塘,是陸良縣誌所記載的陸良十八泉中的第一泉。長年四季流淌的泉水滔滔不絕,平時水清如鏡,景色秀麗迷人,流入南盤江中,灌溉着良田。更為突出的是,每年雨季山洪暴發,如蛟龍噴水,怒濤翻浪,似雄獅咆哮,奔騰怒吼,真是奇觀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1358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1358戶通電,有124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41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960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820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5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2241.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8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4畝。 該村到2011年底,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8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79.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10.00萬元,畜牧業收入95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0頭,肉牛0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4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1775.00萬元, 工資性收入50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89.00元,農民收入以鐵礦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04.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00人 ,在省內務工600人,到省外務工200人。

特色產業

大龍潭村委會的主要產業為洋芋種植,特色產業為五金作坊,主要產品銷售於市場,2011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4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62%,該村委會目前正在發展五金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58戶,共鄉村人口4914人,其中男性2613人,女性2301人。其中農業人口3687人,勞動力2640人。  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58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5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龍小學,中學生就讀到陸良二中。該村距離小學校0.00公里,距離中學2.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760人,中學生17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17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187.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38500個(勞均15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00.00萬元,有固定資產50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6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