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上人間——張果喜其人其事(彭春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上人間——張果喜其人其事》中國當代作家彭春蘭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天上人間——張果喜其人其事

「人生為一大事而來,做一大事而去。」這是陶行知的名句,也是我喜愛的格言。我的大事就在余雕。

——張果喜

望星

很多次,遙望星空,是為尋找那顆星。

1993年6月5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和江西省政府在南昌隆重舉行儀式,將國際編號為3028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張果喜星。

這是中國首次以著名企業家的名字為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全世界叱咤風雲聲名顯赫的企業家燦若群星,能獲此殊榮永載浩淼廣宇的唯此二人:美國的哈默,中國的張果喜。

張果喜,江西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時年41歲。與牛頓、愛因斯坦、莎士比亞、張衡、祖沖之、張鈺哲、邵逸夫、吳健雄、李約瑟等天之驕子一起,將名字永遠嵌人璀璨的銀河,張果喜激動得臉上泛着紅光。他借用莎士比亞的名言來答謝人們贈予他這一殊榮:「上天生下我們,是要把我們當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鮮花,掌聲,張果喜像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明星,一下子躍上萬里之遙的星空,遠去了。

此刻真說不清,是為他高興,還是有幾分擔憂?

榮譽的光環猶如一片汪洋,可以載舟,亦可覆舟。年輕氣盛如日中天的張果喜,鮮花簇擁掌聲相伴的張果喜,會不會榮譽上天事業沉海?

5年歲月如風,張果喜走南闖北,有如天馬行空。來時他總是興致勃勃,談余雕大本營的新信息,談在沿海城市興辦實業的新舉措。令人興奮,更令人放心。果喜還是那個果喜,星星還是那顆星星!

也許,張果喜生來就是個弄潮兒。愛冒風險,敢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敢於學習前人超越前人,這脾性使他舉起板斧、雕刀,就把企業推向了市場經濟的潮頭。多少年來,中國的企業始終在計劃的大座標下運行,習慣了,依賴慣了,似乎離開了座標就摸不着南北東西。張果喜走的卻是一條不靠國家計劃、不靠政府撥款、不靠正統銷售渠道的新路,建立的是不端鐵飯碗、不拿鐵工資、不坐鐵交椅的全新制度。誠如人們所說:別人還在試探水的深度時,張果喜已經一頭扎進去了。

到大江大河中游泳需要膽略。到市場經濟大潮中去游泳還需要謀略。有勇有謀,才能在迎戰風浪迎接挑戰中走向成熟。

夢想是生命的希望之源。

張果喜最絢麗的夢想是當中國的艾柯卡。他崇拜太平洋彼岸美利堅的「企業之父」艾柯卡,把負債纍纍的企業經營成為世界一流的克萊斯勒的神話般傳奇,在張果喜心中樹立起了不容置疑的英雄楷模。

對東鄰之國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張果喜同樣有敬慕之加。鐵匠出身,靠100日元起家,卻讓松下電器譽滿全球走進異國他鄉。小木匠張果喜的自信與日俱增,為什麼中國的產品就不能賺外國人的錢,就不能八面風光走向世界?

希望是一種清醒的夢境,希望在小木匠的手中一天天走出夢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傳統工藝品只會越賣越值錢。雕花家具走俏上海灘,精工細作的佛龕搶灘日本市場,從出口木雕半成品到形成生產一條龍,產品高附加值的獲取構架起了一個世界領先的木雕王國。

英雄的夢想永遠不會終結。張果喜沒有沉醉於「天下雕刻第一家」的讚譽聲中。市場經濟大潮在中國大地洶湧而起,大江東去更顯英雄本色。張果喜牢牢握緊雕刀的同時,把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資金,一步一步撒向更廣闊的領域。上海、廣州、深圳、福建、海南,服裝設備、汽車零部件、化工、房地產、旅遊業,躋身中國經濟崛起最受人矚目的地方,張果喜正在興起一批有市場有希望的產業,他要在這雄心勃勃腳踏實地的第二次創業中,把木雕王國擴建成一支聯合艦隊,乘風破浪駛向市場經濟的自由王國。

中國是一艘更雄壯的巨輪,中國的企業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中,是讓人驚心揪心費心的日日夜夜,是催人脫胎換骨求變求新的日日夜夜,也是壓力、風險、競爭、波動與動力、信心、勇氣、希望同在日日夜夜。可是張果喜每次匆匆而來,沒有宏觀調控時一些企業家的愁容莫展,沒有風雲際會中一些失敗者的落荒而逃,更沒有改革潮漲潮落中一些佼佼者的中箭落馬,他的自信寫在臉上,他的自強握在手中。他痛痛快快而說,說完揚長而去,痛痛快快再干。

骨子裡就是愛干實業,愛做生意。張果喜如是評價自己。他幹起來太急太狠太拚命,累得尿里滲血也不肯罷休。可是不急不狠不拚命,小木匠又怎能大刀闊斧建立起他的木雕王國,又怎能實現當年的夢想做中國的艾柯卡、松下幸之助。

人的一生,還有什麼比給這個世界留下幾件不朽的作品,更令人動心傾心,更讓人榮光榮耀?當張果喜畢其心血和智慧,把企業當作神龕一樣一件件精心雕琢成不朽之作時,他是這樣剖白自己的心跡:

「中國有12億人口,比我聰明有知識有學問有能力的人多得很,為什麼我的事業能不斷發展?我心裡很清楚,首先得益於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大政方針,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得益於各級黨政領導對我的關心幫助支持。當然,關鍵還要靠自己。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什麼救世主,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自己。」

此刻,他如一陣風飄然而去,就像一顆星,又閃亮在浩茫蒼穹。雖然遠在天邊,卻又近在咫尺。

讀眼

張果喜眼睛不大,卻炯炯有神。凝眸細察,難說這雙眼睛裡是智慧的閃光多,還是精明的狡黠多。

一日幾位朋友相聚,酒興正濃,張果喜面赤耳熱,似醉非醉。此時有人振振有詞話題急轉果喜集團商界風雲之事,只見說時遲,那時快,張果喜雙眼大瞪,溜溜直轉,頻頻閃亮,醉意早拋至九霄雲外。觀其眼,識其人,果喜這人太精。

今年7月,張果喜天津赴會,當選為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乃副會長中惟一的民營企業家。好事逢雙,張果喜一邊開會,一邊還盯上了一個中外合資項目。此後半個月時間,通三次電話,見三次面,雙方基本談妥,效率之高,足見果喜速度之神。

這是一個刷新150年電機原理的高科技產品——無齒無刷直流電機,效率可提高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節能可達百分之四十,與性能要求高的產品,如日益精密日益功能齊全的醫療儀器、辦自自動化設備、空調設備等相配套,則尤顯其優越性。僅美國市場,此電機有的有效年需求將達7.7億美元。

出自美國的這個專利產品,在美國已有三個財團投入生產,無奈效益不理想。美國程先生看好中國生產成本低,稀土資源豐富,兩年來大江南北多方運作,與幾家大型國有企業頻頻接洽,卻終未成交。未料想機緣從天而降,偶然場合有人舉薦民營企業老闆張果喜云云,程先生正中下懷,電傳追至天津,遂與張果喜在上海面商,又赴江西餘江考察,果然中意,大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之感嘆。

問程先生:僅半月之交何以就看準了張果喜?

程先生笑答:在美國企業必須具備三要素。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業者;若干有商業思維的人;很多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三要素構成一個金字塔,塔尖上是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業者。嚴格講,在中國我們要尋找的是這種人。這半個月我認定了一點,張果喜正是一個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業者。

的確,現在缺的就是敢於承擔風險敢於承擔責任敢於拍板的人。張果喜恰恰都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膽量來自體制,也來自個人素質。

問張果喜:你們只通三次話,見三次面,憑什麼就拍了這個板?

張果喜雙眼笑成兩道縫:其實,我與對方談了三次,實質上就增加了一個條件。我用現的廠房、土地入股,美方是幾個教授,以70萬美金的技術入股。我現在要求他們增加50萬美金入股,產品由雙方組成銷售公司銷往美國市場。幾個教授如果願意掏腰包投資干,那就說明這個產品有利可圖,而且大家是坐在一條船上風險共擔。有的企業搞合資被人宰了一刀,項目還沒有搞成,往往就是吃了這方面的虧。真正的合資,關鍵是在平等條件下互利互惠。談生意抓住了要害,說句大實話,我的成功率都是百分之百。

程先生看中的恰恰是張果喜的眼光。他很清楚,早已被外國傳媒譽為「中國億萬富翁」的張果喜並不是缺錢,加碼50萬美金拴住幾個美國教授,只不過是他利用高科技獲取豐厚回報的一步好棋而已。

置身於花園一般美麗軍營一般嚴謹的果喜集團總部,程先生髮現這個被《紐約時報》稱為「建在稻田上的帝國」,對他已經越來越有誘惑力,他對自己的選擇也更胸有成竹:張果喜有眼光,如果他僅僅滿足於做個匠人,就不會有企業的今天。張果喜懂得現代管理,而不是僅有雕蟲小技。

張果喜一拍大腿,開懷大笑。生命的樂趣在於探索,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張果喜就喜歡甚至於就深深迷戀生意場上的鬥智鬥勇。

「桌面上憑智慧,桌面下憑信用。」這是他的得意之見。商聲場如戰場,知已知彼,抓住戰機,迎難而上,造成了企業家敏銳的眼光。

想當年,21歲的小木匠振臂一呼「要吃飯的跟我來」,帶領21個兄弟白手起家,用賣掉私房換來的1400元錢創業辦廠,那時就是為爭一口氣。

有了這口氣,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別人施捨,只靠自己往前闖。這一闖就超前地闖入市場經濟的軌道。走上這條軌道,就註定了要迎接挑戰,要承擔風險,就註定了要選擇活力。要選擇效率。風雨中磕磕碰碰,波濤里沉沉浮浮,小木匠的眼光遠了,眼界高了,木雕王國的產品不僅占領了日本市場,還把日本企業吸引到餘江來辦廠。小木匠民不再滿足於做木頭文章,和金銀銅鐵五花八門的行當直至高科技項目屢屢交鋒幾試身手。從把產品打入國際市場賺外國人的錢,到運作資金藉助人才躋身市場大循環,近幾年已自投數億元開拓新產業開闢新領域。能親身體驗運籌帷幄的大將氣魄,直讓張果喜兩眼放光。

眼乃心靈之窗。讀張果喜的眼,能讀出英雄氣概,能讀出華夏風采。這雙眼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榮譽上天事業並未沉海。

你看,已過不惑之年的張果喜,為成就他的大事,還像創業之初的小木匠一般來去如風,說話中氣十足,辦事闖勁十足,解難鋒芒十足。所不同的是,氣存丹田,眼光更老辣。說錢大丈夫能屈能伸,張果喜亦苦亦甜。

張果喜有錢,恐怕無人不曉。1992年,他一次就向江西省政府捐贈100萬元,設立教育獎勵基金,資助發展教育事業。

走在他故鄉餘江的土地上,他的慈行善舉隨處可見。興建養老院,為老人們送去彩電、新衣;建起科技樓,讓孩子們早日插上科技翅膀飛翔;架起果喜大橋,使新洲幾百畝荒灘變成崛起的新區。這些年來,果喜捐出一千多萬元,造福社會,造福家鄉人民。

這錢他掏得痛快,掏得開心。他常常捫心自問,沒有深潭哪有蛟龍,沒有草原哪有駿馬。是父老鄉親養育了他,是家鄉的沃土滋潤了他,是改革開放的好政策造就了他!

問世間錢為何物?

有人說,沒錢萬萬不能;有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有人為錢生不安寧,有人為錢死無完膚。錢對人有千百種用途,人對錢有千百種取捨。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錢在張果喜手中是個聚寶盆

他備嘗沒錢的痛苦,想當年白手起家,只有賣掉家中的私房作為生存的根基。為了給廠里換來一張大額訂單合同。他往返200多公里,連夜趕製樣品,終於在18個小時內將六件樣品送到外商手中。

張果喜想錢,愛錢,千方百計賺錢,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嗜好,與他的思維、精神、肉體、血液絲絲相扣不可分離。這位黨旗下成長起來的共產黨員,深深理解黨的富民政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黨的宗旨就是國富民強。有能量為國家創造財富,有能力賺外國人的錢,有能耐帶領大夥走上富裕路,就是本事,就是榮光。他因此而樂此不疲。正如在他企業「打工」一位外國員工所言:「張老闆可能除了睡覺時不想賺錢的事,其他時間肯定都在考慮企業的未來與如何賺錢。」

錢在張果喜眼中是個萬花筒。他以小錢賺大錢,積少成多,積沙成丘,雪球越滾越大,資本越積越多,從一個廠發展到十幾個企業,從單一產品發展到多元結構的綜合功能型集團。

他把賺錢外國人的錢視為驕傲,起步就是發展外向型企業,眼睛盯着國際市場,銷售網絡遍及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從一個大的視角來觀照張果喜的經營謀略,完全可以說,他已經把個人資本的運作,融入到社會資本經營之中,正在形成涵蓋更大範圍的大資本、大流通。

從靠苦力賺錢,到用錢生錢,再到以智力賺錢,張果喜企業發展的三步曲,終於奏響了雄渾輝煌的樂章。

130年前,劃時代的經典巨作《資本論》第一卷問世之時,馬克思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預見,一個多世紀後中國的一個小木匠,竟能將資本積累、資本流通、擴大再生產這些精深奧妙的理論,駕輕就熟地運作到他的木雕王國和聯合艦隊上。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足以證實,馬克思主義並未隨着時光的流逝而泯滅其巨大價值,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正造就出成千上萬推動歷史前進的時代弄潮兒。僅讀了初中的張果喜並非天才,但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改革開放給了我們一個大舞台,實踐出真知,時勢造英雄,成事在人不在天!

曾經問過張果喜:今天與過去相比,自我感覺有何不同?

張果喜略作思索,笑答道:過去多少有點像個「小財主」,現在自我感覺是在想大事、做大事了。

也許人們想象不到,今天已經富有已經在幹大事的張果喜,並不是一些人想像的那樣揮金如土,花天酒地。正如他賺錢有原則——「君子之財,取之有道」一樣,他用錢的原則同樣涇渭分明:該花的再多也要花,不該花的一分錢也不亂花。

一位與他深交的朋友說,果喜這人,必要的場合,他花幾千元招待賓客也不是不可以。可無事時朋友小聚,多點幾個菜他就會罵人:還沒學會賺錢,就先學會亂花錢了。

另一位與他多有接觸的熟人說,平日果喜喝的是普通婺源綠茶,工作到深夜餓了,宵夜最愛吃的是辣椒炒油渣。當年總部10層大樓拔地而起時,廠里買一支鋼筆也要經過他審批呢。

能賺會花,張果喜熟諳此道,也才能小雞變大雞,木雞變金雞,雞生蛋,蛋育雞。難能可貴的是,張果喜沒有掉進錢眼裡不得自拔,也並非躺在錢堆里修身養性。每當結束一天的忙碌安睡之前,他總會習慣地問自己:明天我將做些什麼?

而當他完成這例行的一課之後,必會帶着微笑進入夢境。他笑得有理,人生活在社會中,怎能只向社會索取。能為社會創造財富,能為國家作點貢獻,今生今世干一大事足矣。

這世上最最難尋的,乃是以平常心態去把握自己。

問情

總有人勸果喜,事業做得這麼發達,十幾個企業都在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何不把總部也遷往大城市,還在餘江這窮鄉僻壤有意義嗎?

果喜從沒動過遷的念頭。年年跨洋越海,飛向世界各地,見過多少域外風光,嘗過多少美味佳肴,果喜最愛看的還是家鄉的河流山川,最愛吃的還是家鄉的蘿蔔辣椒。鄉音鄉情,鄉思鄉戀,果喜的根,始終在餘江。

忙裡偷閒,看武俠小說、偵探小說,乃張果喜一大嗜好。他看重男子漢氣質,是男人更要重情義。他常說自己是「黨員講黨性,做人講義氣。」

有情有義,實為龍的傳人屬龍的張果喜人格魅力所在。

無怪工人們說,對他又愛又怕,三天不見還想得慌。

廠長心中有工人,工人心中才會有企業。張果喜對工人是嚴得出名,也愛得出名。

嚴起來他不分親疏。

當車間主任的親哥哥違反廠規,喝酒上班遲到,張果喜毫不留情,把他免去職務,調到城外管理桔園。

兩位副總經理晚上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上班遲到2分鐘,同樣扣罰半天工資。難怪上班鈴響之前,工人們都是小跑趕到車間。曾經與張果喜一起闖生路的一位創業夥伴,由於經濟問題被張果喜忍痛除名。可是對此人子女果喜毫不見外,按條件照樣安排出國學習技術。被除名的創業夥伴深為感動,過年時非得上門給張果喜拜個年。人服的就是這個嚴愛分明,一視同仁。

愛起來張果喜不分彼此。

一位工人患病需要做手術,親人不在身邊,張果喜親自把工人送上手術台,在手術單上籤上自己的名字。病後工人擔心女友與他散夥,又是張果喜為他解開疙瘩使有情人終成眷屬。有這樣知心貼心的廠長,工人能沒肝沒肺不好好為企業效力?

張果喜在餘江創辦了全國第一所木雕技工學校,為四鄰八鄉省內省外培養了2000多名木雕工人,其中十分之一是殘疾人,為的是讓更多的人用技術叩開致富之門。

情重如山。情義無價。情是奉獻的愛,情是愛的回報。果喜呀果喜,今生今世,無怨無悔!

走進余雕總部,一座漢白玉石雕牌樓矗立在鮮花綠樹叢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8個大字旁邊,鐫刻着22個創業者的姓名。生死之交,患難與共,24年風風雨雨吹散不去往日的友情,拋灑青春熱血同心艱苦創業的夥伴,張果喜永遠銘記在心。

在張果喜的家鄉有一片修林茂竹,那裡長眠着他的親生父親和養父。這片墓地有四座墓碑,除了生父生母養父,還有座是留給養母。養母是他的姨媽。張果喜未滿周歲母親便去世,姨媽膝下無子,收養果喜,視如已出。養育之恩,情同一脈相承,果喜走遍天涯海角,總想回到養母身邊共敘天倫。自己的事業一天天壯大,自己的孩子也一天天長大,自己的養母卻一天天老邁,80多歲的人了,從未出過遠門,果喜把她接到三亞,讓老人看海、看城,飽覽南國風光。

愛妻陳伏蘭與果喜患難與共走過了25個春秋。創業之初急需用錢,伏蘭節衣縮食,一點一滴省下錢貼補果喜。廠里招待客人沒好菜,伏蘭把家裡的雞殺了送來。隨着企業的發展,果喜把伏蘭送到南昌進修日語,又讓她到駐日本泰國的機構去見世面。果喜的事業越做越大,伏蘭心疼他太忙太累,勸他和全家人到世界各地去旅遊散攻心。果喜何嘗不想與妻子孩子共享親情之樂,也不是拿不出這筆錢,只是時間對於他比金錢更珍貴,大丈夫報國報家終需事業有成,這才是對妻子的最好饋贈。

愛親人、愛家鄉、愛祖國、愛事業,這是中國人亘古不變的情懷。新世紀正向中國走來,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張果喜遙看天上人間,神州萬家燈火,長空群星璀璨。[1]

作者簡介

彭春蘭,女,江西安福,1948年2月出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