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九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下九塞 |
天下九塞,泛指雁門關,居庸關, 八達嶺長城, 紫荊關 ,楚長城 ,黃草梁, 井陘關 ,句注塞 ,平靖關這九個古中原長城要塞。
簡介
「天下九塞」一詞出自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 大汾、冥厄、荊阮、方城、崤、井、令疵、句注、居庸。
九塞
大汾
現山西靈石南關鎮。歷史記載很少,據山西大學靳生禾與太原師範學院謝鴻喜兩位教授研究,在介休至霍州長約70公里的雀鼠谷一線,有歷史上所稱的「汾水關」、「陰地關」、「陽涼南關」以及歷代史地文獻都不曾記載的「九塞」之首的「大汾」塞,這些遺蹟都在現今靈石南關鎮。
冥厄
現河南平靖關(義陽三關之一)。古稱冥扼,又名恨這關、憾這關、石城山,為古代天下九塞之一。位於武勝關西,鄂豫交界處。這裡地勢險要,歷代為中原戰略要地。
自春秋以來,這裡戰事頻繁,皆為爭關踞險之利。吳楚柏舉之戰,軍事家孫武曾率吳兵經此,奪關南下,幾使楚國遭滅頂之災。相傳春秋時,吳國借兵伐楚,三軍經此,馬不能前,遂改為「攔馬牆」;三國時蜀將關羽鎮守荊州,陳兵於此,恨不能過關直取中原,故更名「恨這關」。
北魏拓跋氏在關南設平靖郡,即易名「平靖關」;明清之際,因百年老杏遍布山洞與驛路兩側,又改名「杏遮關」;旋因來往行人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又叫「行者關」等。南宋岳飛、李庭芝亦曾駐兵於此。將軍寨在廣水市東35公里孝子店北山上。
縣誌載:北宋名將狄青南征,曾在此屯兵紮寨所建,故名。為邑中保存較好的古寨之一。寨北控武勝關,東望九里關,南鄰烽火台等,素有南北咽喉之稱,歷為軍家爭奪要塞。
荊阮
現河北紫荊關。紫荊關漢時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又有蒲陰徑、子莊關之稱,宋、金時名金坡關,後因山上多紫荊樹易名紫荊關。
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金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變後,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紫荊關一帶也是我軍抗擊敵軍的戰場。1939年11月初,日軍對我晉察 冀抗日根據地發動冬季大 「掃蕩」,妄圖尋殲我主力。
我晉察冀軍區所屬部隊和一二0師特務團在紫荊關附近的黃土嶺戰鬥中,以機動的伏擊,將從北面進攻的日軍總指揮阿部中將及其部下九百餘人全部擊斃。1941年8月15日,日軍又集中十三萬大軍,分十三路向我晉察冀解放區進攻。
在這次艱苦的反「掃蕩「鬥爭中,可歌可泣的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就發生在此。雄峙千古的紫荊關,是目睹中華兒女愛國主義崇高氣節的見證。
方城
現河南楚長城。楚長城史稱萬城,又稱方城。長期以來,楚長城只存在於文獻中。結合文獻和前期掌握情況,楚長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頂山、南陽、駐馬店、信陽4個地級市的25個縣(區)。
2010年3月8日,河南已用考古學的方法,找到了楚長城,第一次確定了楚長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使楚長城分布線路及區域再次清晰地展現出來。
楚長城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西起湖北省竹谿縣,跨漢水輾轉至河南的鄧州市,往北經內鄉縣,再向東北經魯山縣、南召縣、葉縣,跨過沙河直達泌陽縣,總長500多公里,是中國最早的長城。
楚長城並不是單一的線路,除北面南召至魯兩縣間是單一線路外,東線和西線又各有內線和外線,東西兩線形成四條線路。確定的楚長城牆體30.51公里,被歷代破壞而消失的楚長城牆體約25.37公里、山險81.34公里,共計137.22公里。
楚長城在歷史文獻記載上稱作「方城」。《左傳》上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齊國要出兵攻打楚國,軍隊已經到了陘這個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敵,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對齊侯說,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話,楚國有方城可以作為城防,有漢水作為城池,足可以抵擋一陣子的;齊侯見楚防禦工事果然堅固,只好收兵。
像這樣別的諸侯國家去攻打楚國,到了方城就被阻擋而回的情況,在古代文獻上還有不少記載。如《左傳》上記載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晉國的處父楚攻打以救江,到了方城,遇到息公子朱,便回去了。
又如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晉國的荀偃欒帥師伐楚,入侵到了方城之外,由於防禦嚴實,沒敢攻打,結果只好攻打了一下別的地方就回去了。
這些情況不僅說明了楚方城在防禦其他諸侯鄰國侵擾上的功用,而且也說明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連綿不斷的城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崤
崤關(函谷關)。餚,又稱崤山,古代地名,在西安、洛陽之間的黃河流域,常與附近的函谷關並稱崤函,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略重地,以地勢險峻、關隘堅固、易守難攻著稱。
公元前627年(春秋時代)晉國軍隊曾經在在此地與秦穆公派去東征的秦軍大戰,秦國全軍覆沒,晉軍坑殺秦國軍隊。此戰至使秦國失去了向東發展的信心,轉而向西,吞併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井
河北井陘。井陘關,要隘名。即井陘口,又稱土門關,古九塞之一。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北井陘山上。是太行進入華北平原的重要關隘。秦漢時為軍事要地。公元前229年秦王翦伐趙、公元前204年,韓信破趙的「背水戰」、公元396年拓跋魏伐後燕,均據此隘。馳名中外的韓信背水之戰,著名的百團大戰,井陘都是主戰場。
令疵
現河北喜峰口。遷安古稱孤竹、令支(令疵),灤河峽谷戰國時稱令疵塞。漢魏時稱盧龍塞。
盧龍之險,峻阪縈折,故有九崢之名。《三國魏志武帝紀》建安十一年征烏桓,出盧龍塞。《晉書載記》永和十年,慕容儶治盧龍道,焚刊水石,今通方軌,刻石嶺上,以紀事功。《寰宇記》盧龍道,亦謂之盧龍塞。
《唐書地理志》懷戎縣東南九十里有居庸塞,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實天下之險。《方輿紀要》後人亦謂之長塹,後魏孝昌初杜洛周反於上谷,幽州剌史常景討之,自盧龍塞至軍都關,皆置兵守險,高齊天保四年,自將伐契丹,至平安,從西趙趣長塹。隋開皇三年,幽州總管陰壽出盧龍塞,擊高保寧於營州。
宋宣和五年,遼蕭干出盧朧塞,攻破景州。《承德府志》府治東南二百五十里有烏龍山,塞之得名,蓋由此。《清高宗灤水考》盧龍塞,即今之淵家口也。
句注
山西雁門關。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
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着我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
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同時,堅持慎重防 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
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
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
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着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
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貴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
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於北方,危及內地。後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
元明時期,雁門舊關廢棄,新關又起,雁門戰火漸趨平息。時至清末,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辱國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狽出走。他們過居庸、宣化,經大同,又在雁門留下了逃跑的腳印。
辛亥革命以後,雄關雁門除遭到軍閥混戰的破壞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禮 。
1937年10月18日,就在閻錫山棄關南撤以後,我八路軍二二零師七一六團,挺進雁門關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擊了日軍汽車運輸隊,一舉摧毀敵人汽車四百餘輛,贏得了震驚中外的大捷。繼而10月10日晚,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又在雁門關下襲擊了日軍陽明堡飛機場,炸毀敵機二十四架。
居庸
北京居庸關。呂氏春秋道「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居庸關的建設則始於漢代,當時亦只是作為郡縣間的關口,並未納於長城的建築體制內。到了北魏時代,居庸關才修築成長城的一部分,並建設成長城上一座重要的關口。
此後歷代均有加築修建,進一步成為北京西北方的軍事重鎮。明朝時期,為了對抗外長城以北的蒙古,守衛京師。後在九鎮之外,增加了昌平鎮總兵與真保鎮總兵。居庸關屬於昌平鎮下屬的三參將之一(另外兩個參將是黃花城與鎮邊城)。而八達嶺設守備,隸屬於居庸關參將。
居庸關峽谷溝長谷深,自古就有「絕險」「天險」之稱。居庸關發生過很多次戰爭,宋淳熙九年(1182),這裡曾發生鮮卑人攻打居庸關的戰爭。在公元525~527年,杜洛周起義軍將守關都督元譚趕出了居庸關。
遼金兩朝的滅亡,也同發生在居庸關的戰爭有關。遼代末年,金兵進攻居庸關,遼國調集重兵把守,金兵攻關時,遼兵隱蔽在懸崖下面,突然崖石崩塌,士兵被壓死許多,便不戰自潰。
金國據居庸關時期,蒙古軍又多次前來攻打。有一次,蒙古兵已經攻到了關城之下,守城的金兵用鐵水將幾道關門封死,並在關溝內布滿鐵蒺藜,選派精兵防守。
蒙古兵見不可強攻,改變了計劃,趁夜色走小路,繞過把守嚴密的關溝,天亮時兵到南口外的平地,突然發起進攻,金兵大敗。蒙古兵就從居庸關,一直打到了京都。
元朝末年,朱元璋北伐的大軍破居庸關而入,直取元大都。到了明末,李自成率兵先打下宣府(今張家口宣化區),再入居庸,攻破北京城。
參考文獻
-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883963720088615&wfr=spider&for=pc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雁門關是在哪裡?凱洋說教育 2021-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