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公園、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3.1平方公里,由「一河、一湖、三泉、四園」組成。一河是護城河,一湖是大明湖,三泉是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群,四園是趵突泉公園環城公園五龍潭公園大明湖風景區,是集獨特的自然山水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於一體的旅遊景區,風景優美。

2009年9月10日,濟南名泉憑藉數量多、水質優、形態美、地質結構獨特、歷史文化深厚,具有突出、普遍觀賞價值,具有獨特性、稀有性和瀕危性的優勢,被住建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泉水為主題的申遺項目。2011年11月,護城河泉水遊覽景觀帶被《求是》雜誌推選為「中國十大休閒勝地」;同年12月,景區被住建部評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1]

中文名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外文名The best spring in the world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趵突泉南路1號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開放時間07:00-18:00景點級別AAAAA級門票價格套票45元(學生22.5元)含趵突泉40元,五龍潭5元占地面積3.1 km²著名景點趵突泉

歷史文化

景區擁有悠久的歷史。趵突泉,古稱「濼」,《春秋》記載,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於濼」,宋代曾鞏取其跳躍奔突的特點,定名為趵突泉;護城河,始建於漢代,形成於元代,完全貫通於明代,《歷城縣誌》記載「明洪武四年,護城河繞城一周,池闊五丈,水深三尺」,是一條連接泉湖、與泉城歷史文明相伴而生的城市河流;大明湖,古稱歷水陂、蓮子湖、西湖,北魏《水經注》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金代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之為大明湖。

景區以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為核心,泉流成河、再匯成湖,並與明府古城相依相生,泉、河、湖、城融為一體,集中展現了獨特的泉水水域風光。 泉城最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群71處名泉齊聚景區,其數量之多、形態之美、水質之優、歷史文化之厚、科普科研之價值,堪稱世界之最;大明湖是由眾泉匯集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湖南岸流入,水滿時從湖北岸始建於宋代的北水門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構成,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素有「眾泉匯流,平吞濟濼」之說,被譽為「泉城明珠」,「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的最好寫照;由泉水匯流而成的護城河,宛若一條玉帶環繞古城,又如一條項鍊串聯景點,全長6.9公里的航道可謂「一河連百景」,沿護城河乘畫舫前行,可一覽黑虎嘯月、趵突騰空、濼苑齊風、龍潭觀魚、月牙飛瀑、鵲華煙雨、匯波晚照、秋柳含煙、超然致遠、曾堤縈水等310餘處名勝景觀,形成了一條資源獨特、風景秀美、文化厚重、保存完整、全國獨一無二的泉水遊覽景觀帶,讓遊客「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成為泉城特色標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文底蘊

景區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底蘊深厚,泉河湖泊之外,還有人文景觀、建築小品二百餘處,重要的人文建築二十餘處,有始建於元代的江北第一樓超然樓,始建於北魏、現為明代建築的濼源堂、娥英祠、三聖殿(統稱三大殿),還有萬竹園歷下亭白雪樓滄園尚志堂秋柳園遐園枕湖樓以及觀瀾亭、鵲華橋、來鶴橋、望鶴亭六角溪亭楓溪扇面亭得月亭、月下亭、天心水面亭、小滄浪亭等;歷史遺蹟十餘處:濼上台、秦瓊故宅遺址、北水門、匯波樓、明昌鍾亭、古歷亭舊址、潭西客夜碑等。

名人故居五處:紀念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南豐祠,紀念南宋愛國英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稼軒祠、紀念宋代著名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的李清照紀念堂與易安舊居、紀念明代兵部尚書鐵鉉的鐵公祠、紀念現代文豪老舍的「老舍與濟南」陳列館等;歷史紀念建築六處:五三亭、五三碑、濟南慘案紀念堂、中共山東省政府機關舊址、國民黨濟南戰役臨時指揮部舊址、解放閣、濟南北城牆舊址等;

太湖名石五塊:龜石(元代散曲家張養浩雲莊別墅遺物,與龍、風、麟石同稱四大靈石,為濟南第一名石)以及待月峰虬石壽石夔石。其中,濼源堂、歷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明湖、萬竹園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五三」紀念園、解放閣不僅是革命歷史遺蹟,還是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景區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活動豐富,常年舉辦十餘項大型傳統文化活動,體現了泉城濟南獨有的民俗文化特色。

地理環境

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位於山東省省會濟南市市中心,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由「一河(護城河)一湖(大明湖)三泉(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群)四園(趵突泉公園、環城公園、五龍潭公園、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組成,是集獨特的自然山水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於一體的精品旅遊景區,總面積3.1平方公里,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公園、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9年9月10日,濟南名泉憑藉數量多、水質優、形態美、地質結構獨特、歷史文化深厚,具有突出、普遍觀賞價值,具有獨特性、稀有性和瀕危性的優勢,被住建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泉水為主題的申遺項目。

2011年11月,護城河泉水遊覽景觀帶被《求是》雜誌推選為「中國十大休閒勝地」;12月,被住建部評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趵突泉景區

趵突泉又名檻泉,舊稱濼,為濼水的源頭。三股泉水成一線緊密排列,齊聲迸發,聲勢浩大,因此被乾隆皇帝稱為"第一泉",是泉城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宋代曾鞏為其定名為「趵突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涌不息的特點。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金代詩人元好問描繪為「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比之為「平地湧出白玉壺」,清代詩人何紹基喻之為「萬斛珠璣盡倒飛」,清朝劉鶚《老殘遊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歷城縣誌》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

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立方米/日,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水清澈見底,水質清醇甘洌,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是理想的天然飲用水,可以直接飲用。「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18℃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樑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當地人稱之為「雲蒸霧潤」。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趵突泉-白雪樓

如今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築「濼源堂」(現為清代重建),堂廳兩旁楹柱上懸掛有「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對聯;西南有明代建築「觀瀾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書「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寫,池東為「來鶴橋」,橋南端聳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樓,橫額上有「洞天福地」、「蓬山舊跡」字樣。 趵突泉公園包括趵突泉,漱玉泉,馬跑泉,皇華泉、杜康泉、滄泉、金線泉、望水泉、鳶飛魚躍等多處名泉,基本上趵突泉泉群的主要泉眼都在公園內。漱玉泉邊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紀念堂,公園西側有萬竹園、通樂園、滄園。

大明湖景區

大明湖歷史悠久,最早見諸文字是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大明湖自然風光秀美,湖裡荷葉田田,鳶飛魚躍,畫舫穿梭;湖濱花木扶疏,垂柳夾岸,宛如一幅丹青水墨畫。大明湖四季風景各異,冬泛冰天,夏揖荷浪,秋容蘆雪,春色揚煙。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泛舟以及著名的佛山倒影景觀,均可在景區內觀賞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其風景的最好寫照。「蛇不見,蛙不鳴」、「淫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其獨有的自然特徵。

大明湖文化內涵豐富,人文積澱厚重。千年古亭歷下亭,宋元時期的北極閣、匯波樓,明清時期的南豐祠、鐵公祠、遐園等,近二十處名勝古蹟分布在景區四周,漫步其中,步移景異,令人應接不暇。杜甫、曾鞏、蘇轍、王士禎、蒲松齡、劉鶚等歷史名人,勝跡薈萃,並留有詩章墨寶,千古傳誦,流芳百世。景區每年還舉辦春節廟會、五一、十一遊園會、荷花藝術節等四次大的活動。

五龍潭景區

五龍潭曾名灰灣泉,位於五龍潭公園內。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淨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五龍潭公園內,散布着形態各異的26處古名泉,構成五龍潭泉群,為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泉群。

遊覽最佳時節為四月和十月,四月公園內百花競放,滿園春色。公園內設有潭西茶社,這裡是品茶賞泉的最佳去處。

古溫泉,位於五龍潭東南側,因泉水溫度較高,且歷史悠久而得名。隆冬季節、寒風凜冽,大雪紛飛,而泉中卻熱氣蒸騰。清代泉旁曾建有漪園,後荒廢。泉南側有一座二層小樓,是早期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所在地。

懸清泉,又名賢清泉,位於五龍潭北側。泉池深2.4米,呈不規則狀,以自然石駁岸。泉水清澈,楊柳垂蔭,景色怡人。清人沈廷芳在《賢清園記略》中寫道:"濟南名泉甲天下,舊傳七十有二其著者為趵突,為珍珠,而賢清實具二泉之體而微焉者也。"清代懸清泉畔曾建有一處別致的水景園朗園。現朗園已廢,人們在其舊址上修建了攬泓榭,景色亦佳。 天鏡泉,又名江家池,位於五龍潭南端。因泉水清澈明亮,日月星雲倒映水面如天垂鏡,故名。清道光《濟南府志》中載:"天鏡泉即江家池,方廣一畝,可鑑鬚眉。"天鏡泉是五龍潭泉群中第二大泉,水勢甚好。池內青藻浮動,錦魚穿梭,很是好看。

七十三泉,在五龍潭西南側葡萄架下。泉池以自然石駁岸,玲瓏別致,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匯入五龍潭。七十三泉的出現尚有一段佳話: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著名學者桂馥命人在五龍潭西側修建潭西精舍。孰料在挖地基時,竟挖出一個泉眼,泉水汨汨噴涌,水勢甚佳。桂馥大喜,大宴賓客,請眾人為此泉起名。眾人七嘴八舌,所起的名字都不甚理想。最後桂馥靈機一動,為此泉起名為"七十三泉",眾人無不稱妙。桂馥還賦詩一首:"名泉七十二,不數五龍潭。為勞算博士,籌添七十三。"

環城景區

濟南市環城公園,地處繁華的老城區,沿護城河建設而成。全長4.71公里,總面積26.3公頃,河道寬 10-30米,水面面積8.4公頃,河道兩側綠地10-59米,綠地面積為12.5公頃。環城公園,像一條綠色項鍊環繞古城,把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及大明湖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以湖、山、泉水為特徵的園林綠化中心,突出了泉城的特有面貌,是頗有獨特性的全開放公園。[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