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仙藤(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仙藤
圖片來自360百科

天仙藤,中藥名。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或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的乾燥地上部分。具有理氣,祛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胃脘痛,疝氣痛,產後腹痛,妊娠水腫,風濕痹痛,癥瘕積聚。[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天仙藤
漢語拼音:Tiān Xiān Ténɡ
別名:都淋藤、三百兩銀、兜鈴苗、馬兜鈴藤、青木香藤、長痧藤、香藤
性味歸經:味苦,性溫;歸肝、脾經
功能:理氣,祛濕,活血止痛
主治:胃脘痛,疝氣痛,產後腹痛,妊娠水腫,風濕痹痛,癥瘕積聚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天仙藤

拼音名:Tiān Xiān Ténɡ

別名: 都淋藤、三百兩銀、兜鈴苗、馬兜鈴藤、青木香藤、長痧藤、香藤。

英文名: Dutchmanspipe Vine,Northern Dutchmanspipe Vin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和北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的莖葉。

採收和儲藏

霜降前落葉時割取地上部分,曬乾打捆。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 1.生于山野林綠,溪流兩岸,路旁及山坡灌叢中。
  • 2. 生于山谷、溝邊陰濕處或山被灌叢中。

資源分布

  • 1.分布於中國的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西、湖北等地。
  • 2.分布於中國的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原形態

  • 1.北馬兜鈴 草質藤本。葉紙質;葉柄柔弱,長2-7cm;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3-13cm,寬3-10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邊全緣;基出脈5-7條。總狀花序有花2-8朵生於葉腋;花序梗和花序軸極短或近無;花梗長1-2cm,小苞片卵形,具長柄;花被長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呈一長管,內面具腺體狀毛,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有時邊緣下翻或稍2裂,另一側漸擴大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3cm線形而彎扭的尾尖,黃綠色,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朔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6.5cm,先瑞圓形而微凹,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便下垂,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有小疣點,具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 2.馬兜鈴 草質藤本。根圓柱形。莖柔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l-2cm,柔弱;葉片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稍擴展;基出脈5-7條,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花單生或2朵聚生於葉腋;花便長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長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成漏斗狀,黃綠色,口部有紫斑,內面有腺體狀毛;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鈍;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於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頭狀凸起,裂片先端鈍,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蒴果近球形,先端圓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空間6瓣開裂;果梗長2.5-5cm,常撕裂成6條。種子扁平,鈍三角形,邊線具白色膜質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鑑別

馬兜鈴莖細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3mm;表面黃錄色或黃褐色,有棱脊及節,節間長短不等;質脆,易折斷,斷面有數個大不不等的維管束。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片葉三角狀狹卵形或三角狀寬卵形,基部心形,暗綠色或淡黃色,基生脈明顯;葉柄細長。氣清香,微淡。以莖細帶葉、色青綠者為佳。

顯微鑑別

馬兜鈴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6-10餘,連接成環,外側纖維壁厚,內側逐漸變薄。維管束數個,大小不等。形成層成環。導管類圓形,直徑10-170μm。中央有髓。

化學成分

天仙藤含馬兜酸(aristolochic acid)D,木蘭花鹼(magnoflorine)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藥理作用

參見馬兜鈴條。

炮製

揀去雜質,洗淨泥土,悶潤,切段曬乾。

歸經

肝;脾;腎經

性味

苦;溫

注意

體虛者慎服。

  • 1.《本草匯言》:諸病屬虛損者勿用。
  • 2.《得配本草》:氣血虛者禁用。

功能主治

行氣活血;利水消腫;解毒。主胃痛;疝氣痛;妊娠水腫;產後血氣腹痛;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各家論述

  • 1.《本草匯言》:天仙藤,流氣活血,治一切諸痛之藥也。人身之氣,順則和平,逆則痛悶作矣。如楊氏《直指方》天仙藤治痰注臂痛,氣留疝痛,瘕聚,奔豚腹痛,產後血氣腹痛,他如妊娠水腫,面浮氣促,男子風勞,久嗽不愈,悉以此藥治之,無不寢安。蓋謂其善於流行血氣故也。
  • 2.《本草求真》:天仙藤,觀書所論主治,止屬妊娠子腫、腹痛、風癆等症,而於他症則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過因味苦主於疏泄,性溫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無不利,風無不除,血無不活,痛與腫均無不治故也。
  • 3.《本草備要》:治風勞腹痛,妊娠水腫。
  • 4.《本草再新》:涼血活血,去風利濕,走經絡,兼治腰腿腫疼。
  • 5.《本草正義》:宣通經隧,導達郁滯,疏肝行氣,止心胃痛。
  • 6.《本草圖經》:解風勞。得麻黃則治傷寒發汗,與大黃同服墮胎氣。
  • 7.《綱目》:流氣活血。治心腹痛。[2]

摘錄

中華本草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功能

理氣,祛濕,活血止痛。

主治

  • 1、胃脘痛、疝氣痛、產後腹痛:本品苦泄溫通,能理氣活血而止痛。
  • 2、妊娠水腫:本品苦溫燥濕,善治妊娠水腫。
  • 3、風濕痹痛:本品苦燥溫通,活血止痛。
  • 4、癥瘕積聚:本品既能理氣,又能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4.5-9g。

注意事項

  • 1、本品含有馬兜鈴,可引起腎臟損害等不良反應。
  • 2、孕婦、嬰幼兒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 3、兒童及老年人慎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木蘭鹼,馬兜鈴酸D,β-谷甾醇,以及硝基苯類有機酸衍生物或內酰胺成分等。

藥理作用

鮮北馬兜鈴葉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馬兜鈴酸I為抗癌活性成分。

相關論述

  • 1、《本草綱目》:「流氣活血,治心腹痛。」
  • 2、《本草求真》:「天仙藤,觀書所論主治,止屬妊娠子腫、腹痛、風癆等症,而於他症則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過因味苦主於疏泄,性溫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無不利,風無不除,血無不活,痛與腫均無不治故也。」

臨床應用

  • 1、治肝胃不和之胃脘痛,可配伍理氣止痛藥木香、香附、川楝子;若治疝氣痛,可與酒共煮服用,如《孫天仁集效方》方,或配伍疏肝理氣藥物青皮、烏藥、小茴香;治療產後腹痛,可炒焦為末服用;若為血氣腹痛,可與生薑、酒同用,如天仙藤散(《普濟方》),或配伍活血行氣之品。
  • 2、治妊娠水腫,可配香附、陳皮、烏藥等同用,如天仙藤散(《婦人良方》)。
  • 3、治風濕痹痛,常與獨活、威靈仙、五加皮等同用;若痰注臂痛,可配羌活、白芷、半夏等,如天仙散(《仁齋直指方》)。
  • 4、治氣滯血瘀之癥瘕積聚疼痛,可配乳香、沒藥、延胡索等同用,如《本草匯言》方。

相關方劑

天仙藤散(《婦人大全良方》)、天仙飲(《仁齋直指方》)、前胡散(《聖濟總錄》)。

採收加工

秋季采割,除去雜質,曬乾,或悶潤、切段曬乾。生用。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淋潤至透,切段,乾燥。

保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乾燥通風處,防霉。

藥材鑑別

鑑別

  • 1、本品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外被角質層。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6-10餘層,連接成環帶,外側的纖維壁厚,向內側逐漸變薄。維管束數個,大小不等。形成層成環。導管類圓形,直徑10-170μm。有髓。
  • 2、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天仙藤對照藥材3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水甲酸(35:30:1: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馬兜鈴莖細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3m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有棱脊及節,節間長短不等;質脆,易折斷,斷面有數個大不不等的維管束。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片葉三角狀狹卵形或三角狀寬卵形,基部心形,暗綠色或淡黃色,基生脈明顯;葉柄細長。氣清香,微淡。以莖細帶葉、色青綠者為佳。

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小段,莖葉混合,莖呈細長圓條形,略扭曲,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褐色,切面有數個大小不等的維管束,質脆。葉多皺縮,破碎,暗綠色或淡黃褐色。氣清香,味淡。

形態特徵

  • 1、馬兜鈴:草質藤本。根圓柱形。莖柔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柔弱;葉片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稍擴展;基出脈5-7條,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花單生或2朵聚生於葉腋;花梗長1-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長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成漏斗狀,黃綠色,口部有紫斑,內面有腺體狀毛;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鈍;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於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頭狀凸起,裂片先端鈍,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蒴果近球形,先端圓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空間6瓣開裂;果梗長2.5-5cm,常撕裂成6條。種子扁平,鈍三角形,邊線具白色膜質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 2、北馬兜鈴:草質藤本。葉紙質;葉柄柔弱,長2-7cm;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3-13cm,寬3-10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邊全緣;基出脈5-7條。總狀花序有花2-8朵生於葉腋;花序梗和花序軸極短或近無;花梗長1-2cm,小苞片卵形,具長柄;花被長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呈一長管,內面具腺體狀毛,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有時邊緣下翻或稍2裂,另一側漸擴大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3cm線形而彎扭的尾尖,黃綠色,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朔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6.5cm,先瑞圓形而微凹,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便下垂,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有小疣點,具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道地產區

主產於浙江、湖北、江蘇、河北、陝西等地。

生長環境

  • 1、馬兜鈴:生于山谷、溝邊陰濕處或山被灌叢中。
  • 2、北馬兜鈴:生于山野林綠,溪流兩岸,路旁及山坡灌叢中。

生長見習

喜冷涼濕潤的氣候,耐寒,耐早,怕澇,忌陽光照射。宜在濕潤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中種植。

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

當果實綠變黃色時分批採摘,過晚果實開裂。種子不耐干藏,待收後應立即播種或將種子埋於濕沙中,放陰涼處保存。若於晚秋或翌年春取出播種種子發芽不整,在10-20℃變溫條件下發芽率高。也可在收穫後用赤霉5×104浸種1d後放溫室沙藏。春播宜3月下旬-4月上,直播與育苗均可。

育苗,在苗床上開條溝,行距25cm,溝深36cm,播幅10cm,將種子播下,用土輕壓,加蓋稻草,以保持苗床濕潤,出苗後除去蓋物,1hm2月種子15-22.5kg。至次年4月,按行株40cm×30cm開穴定植。直播用穴播或條播法。[3]

參考資料

  1. 天仙藤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天仙藤中醫世家
  3. 天仙藤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