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體化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天體化學是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名詞解釋

天體化學是研究天體和其他宇宙物質的化學組成和化學過程的學科。元素與核素的起源、空間分布及其隨時間的演化,地外物質與地球的相互作用及其效應,也是天體化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天體化學是地球化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地球科學、空間科學和天文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1833年瑞典化學家J.J.貝采利烏斯首次分析了隕石的化學成分。1858年R.W.本生和G.R.基爾霍夫開始研究太陽光譜並用光譜分析研究隕石的化學成分,開創了對恆星和其他地外物質的化學成分與化學演化的研究,孕育着天體化學的誕生。1917年W.D.哈金斯綜合了318個鐵隕石和125個石隕石的化學成分,發現7種質量數為偶數的元素豐度占98.6%,提出了元素豐度的偶數律。1930年I.諾達克-塔克和W.諾達克根據大量的隕石化學成分數據,提出了元素的宇宙豐度。1937年V.M.戈爾德施密特,1956年H.E.修斯和H.C.尤里相繼提出了元素及核素的宇宙豐度。

20世紀50年代以來,前蘇聯與美國等相繼發射了備有多種探測裝置的系列性空間探測器,對地球高層大氣的成分、密度等進行了精細測定;對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及其衛星大氣層的結構與成分,行星表面的礦物組成與化學成分,行星表面撞擊坑的分布、大小、密度、相對年齡與形成歷史,行星地層分布與相對年齡,行星地質構造與熱歷史和行星內部的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測;對行星際空間的溫度、磁場、銀河宇宙線和太陽風的通量、能譜和成分等也作了測量;對彗星和流星的化學成分、空間宇宙塵的成分和剝蝕特徵等作了探測,獲得了大量而系統的科學數據,推動了天體化學的發展。

對全世界已收集的2500多次隕落在世界各地的隕石和南極洲收集的 11000多塊隕石進行的多學科綜合研究,為元素的豐度與起源、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宇宙線的時空變化、生命前期化學演化和地外物質衝擊地球引起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事件,提供了新的科學論據。

自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計劃實施以來,9次登月共取回 380多千克月岩樣品。使人們對月壤和月岩的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岩漿活動、內部結構和地月系的起源增添了許多新認識;月球地形圖、地層柱狀圖、地質圖和構造圖的編制,不僅使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更為清晰,也為比較行星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