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台黃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台黃茶

中文名:天台黃茶

產地: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

特點:芽葉金黃透亮,泡製的茶,湯色鵝黃剔透,

香氣清新悠長,滋味鮮爽甘甜,葉底嫩黃鮮亮

天台黃茶茶樹中的珍稀品種,因遺傳因素產生自然變異,其芽葉金黃透亮,泡製的茶,湯色鵝黃剔透,香氣清新悠長,滋味鮮爽甘甜,葉底嫩黃鮮亮,呈現「三綠透三黃」的景象,極具飲用與欣賞價值。

產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陳明於1998年發現,經10多年聯合研究於2008年成功實現無性繁殖。

傳說故事

天台黃茶,一身金色的美麗外衣,在陽光下閃耀着璀璨光芒,它的出生,它的獨特,給人們留下了無數遐想。

說起天台黃茶,人們會想起一個源自秦末年間的美麗傳說。相傳瓊台仙谷中的黃帝祭壇,受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孕育出奇花異草,天台黃茶正是其中的神異之物。秦末亂世,謀士范增因避世隱居於天台九遮山,上天的一次偶然安排,讓范增與這神奇仙草有了一次相遇。范增本為救世尋藥登上瓊台山頂,在黃帝祭壇前發現了一株茶樹,通體金黃,枝幹挺拔,葉片鮮嫩,這是范增一生從未見過的,范增相信這是上天給予的恩賜,他帶着它移植到九遮山,這種來自帝苑之中的黃茶便在天台九遮山一帶「流落民間」,當作藥材救世濟貧。此間有文人墨客品嘗之餘,大加讚嘆,稱之為「帝苑仙漿」。光陰流逝,世事蹉跎,千餘年後的天台黃茶,竟然默默無聞,以至失傳,直至今日終被發現,成為了茶中佳品。

產地介紹

自古名山出佳茗。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稱的天台山,產茶歷史悠久,這裡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植茶的「葛仙茗圃」,有「朝沐雨露英華,晚聽佛道清音」的萬畝高山雲霧茶,這裡是赫赫有名的「羅漢供茶」茶道的發源地,也是韓日茶葉栽培及茶道文化的源頭。

千百年來,天台山不僅孕育了內涵深厚的天台山茶文化,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茶樹品種資源,天台黃茶就是其中之一。早在唐宋時期,即有記載。

唐皓然有詩云:「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與金鼎。素瓷白雪縹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宋宋之瑞《石樑》詩則有:「金雀茗花時現滅,不妨遊戲小神通。」而元李德載《贈茶肆》更有:「金芽嫩采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間無」之句。

佳茗的產生也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先決條件。唐代,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記載了瀑布山丹丘子贈大茗的故事,此中的瀑布山就現在的紫凝山。又據唐張又新《煎茶水記》載:當年茶聖陸羽曾慕名來到天台山視茶品茗,最後評定:「以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紫凝瀑布)為天下第十七泉。」而今紫凝山就位於九遮東南角,海拔486米,據說這裡常有紫氣凝結匯聚,因而得名。

古往今來,這珍稀茶樹深隱山林汲取了天地精華,也正是這樣仙境般的自然環境才能養育出這神奇佳茗。

天台黃茶的發現者

天台黃茶的開發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天台黃茶的發現者,浙江天台九遮茶業有限公司法人,一名為茶痴迷幾十年的茶人,他叫陳明

陳明自幼世居街頭鎮,幼年時就從長者口中得知,街頭古寒山寺一帶有古老茶樹。1982年高中畢業的他從事過各種職業,但冥冥之中還是選擇了茶,一干就是幾十年。

多年來他對茶的酷愛和對事業的執着,讓他明白尋找特異品種是茶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十多年來他遍及寒岩、紫凝諸山,常常是翻過這頭又上那頭,有時挖下的茶樹被村民當柴砍掉他又上山去挖,終於1998年在古寒山寺後的山陬間發現了數叢古茶樹,其中一株芽黃、葉黃的變異株,色彩出眾,猶如鶴立雞群,這一發現讓他如獲至寶,興奮不已。

為了能將這奇異茶種儘快得以繁衍,他開始嘗試採用枝條剪切、壓枝等方法進行無性繁殖,但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第一年的剪枝嫁接由於技術問題最終以失敗告終。

性格倔強的他沒有輕言放棄,他一邊請教專家、查閱書籍,一邊反覆試驗,枝條死了再接,接了又死,三年的時間他不知道反覆了多少次嘗試,憑藉着自己的一股鑽勁,在有效把控季節、枝條、管理方法等條件下,無性繁殖取得初步成功。

2002年,天台黃茶珍稀品種得到了中茶所專家的高度關注,時任全國茶樹鑑定委員會顧問的白堃元研究員專門牽頭成立黃茶品種選育協作組,為該品種選育提供了技術支持,天台黃茶良種選育工作進入系統研究階段。

為加快天台黃茶選育,陳明一門心思撲在茶苗培育上,先後在街頭建立了30多畝種苗基地和300多畝種植基地,他經常是起早摸黑,翻山越嶺,有時工作到天亮。

十年的悉心栽培和倍加管護,天台黃茶經過單株選擇、扦插繁育、無性系測定、品系比較試驗等一系列選育程序,終於在2008年成功實現了無性繁殖大田栽培,並被賦予了「天台黃」之名。

家高度肯定

時任全國茶樹鑑定委員會顧問的白堃元是最早關注天台黃茶的國內茶葉專家。

作為國內茶葉界的伯樂,白堃元趕到天台現場觀察後,語重心長地告訴陳明:天台黃茶是個好東西,你要好好培養。

在他的幫助下,天台黃茶選育工作步入正軌。2002年,國內首個黃茶品種選育協作小組也隨後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多位專家加入協作隊伍。

在天台黃茶長達10年的選育中,多位專家付出了辛勤汗水。中茶所的虞富蓮老師,已經75歲高齡還是熱情投身天台黃茶選育研究第一線,每年他都會在街頭石柱村里住上一段時間,以便更好地觀察和研究。他告訴我們,就是因為喜歡這茶,所以才這麼投入。

中茶所的另一位年輕副研究員王新超也是天台黃茶選育研究中的專家。39歲的王博士是我縣省科技特派員,這幾年來他往返杭州天台不知多少次了,天台黃茶的所有檢測他都親自參與完成,天台黃茶對於他就好像自己的孩子。

2008年的成功繁育,天台黃茶名聲鵲起。中茶所楊亞軍所長多次到天台進行現場考察,並對天台黃茶品種給予了高度肯定。2012-2013年,中茶所魯成銀副所長數次帶隊考察天台黃茶,並在去年5月在我縣行政中心作了《茶葉品牌建設與轉型升級》的專題講座。2013年6月,中國茶葉界泰斗陳宗懋在了解天台黃茶產業後,毅然親自揮筆寫下了「天台黃茶」四字。

名茶之身正名

10多年的選育研究和數據對比,天台黃茶展現出了良種的諸多優勢特性。

其一,制茶品質優異。試驗結果表明,天台黃茶原料所制茶葉具有「三綠透三黃」的獨特品質,即外形細嫩綠潤透金黃,湯色嫩綠清澈透黃,香氣嫩香,滋味鮮醇,葉底嫩黃鮮艷,品質優異,無論在外形還是在內質上均超過普通綠茶。

其二,適應性好。區域試驗和生產性試種的結果表明,天台黃茶的當年移栽成活率可以達到85%以上;抗逆性好,能夠抵禦低溫和乾旱(高溫)的脅迫;而且其栽培管理措施與常規品種區別不大,易於種植,適宜於在我省茶區和類似環境條件的省外茶區大面積推廣。

其三,氨基酸含量高。經農業部茶葉質量檢驗監督測試中心測定,天台黃茶氨基酸含量超過7.0%,高於普通茶樹品種。

其四,經濟效益顯着。天台黃茶產量和移栽成活率高,栽培管理措施簡單,用天台黃茶原料所制茶葉因其獨特的外形和優異的內質,深受高端消費者喜愛,春茶一季畝產值遠超普通綠茶,產品供不應求,經濟效益顯着。[1]

天台黃茶圖片

熱點視頻

天台黃茶宣傳片

參考來源

  1. 天台黃茶前生今世, 中國天台新聞網,201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