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 - 漢語詞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地 - 漢語詞彙 |
中文名;天地 拼 音;tiān dì 近 義;蒼穹 詞目 ;天地 |
天地是東亞民族對宇宙的專有概念。沒有地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與宇宙和天下與第一因素。是語境可以隨着智慧進化不斷擴展的詞。道教認為天中復有萬天(萬是虛詞,指很多),其中有會毀滅的天地與永恆不滅的天地。[1]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基本信息
天地
【拼音】tiān dì
【近義】蒼穹、宇宙、乾坤
【造句】很久以前,盤古開闢了天地。
引證解釋
1. 天和地。指自然界或宇宙,社會與第一因素。
《荀子·天論》:"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
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
唐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明 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攬英雄之心,候贏吐氣;合天地之德,傳說揚眉。"
清吳偉業《避亂》詩之一:"歸去已亂離,始憂天地小。"
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我本來每天寫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大約天地間寫着這種日記的人們很不少。"
2. 猶天下,宇宙。
《文選·張衡<南都賦>》:"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亂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李善注:"天地,猶天下也。"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韋楚老》:"陳勝城中鼓三下,秦家天地如崩瓦。"
3. 指天地神靈。
《金瓶梅詞話》第三五回:"一年打個醮,答報答報天地就是了。"
《紅樓夢》第六九回:"[ 鳳姐 ]於是天地前燒香禮拜,自己通誠禱告。"
4. 猶境界,境地。
唐李白《山中問答》詩:"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清魏源《太室北溪石淙谷序》:"自此出峽,曠然禾疇,與峽中各一天地。"
老舍《駱駝祥子》十四:" 劉四爺 更沒想到事情會弄到這步天地。"
其它相關
組詞
【X天X地】感天動地、昏天黑地、呼天喚地、冰天雪地、驚天動地、頂天立地、吞天食地、鋪天蓋地、開天闢地……
【天X地X】天羅地網、天長地久、天荒地老、天誅地滅、天造地設、天圓地方……
其它
該怎樣造天字,難壞了我們的祖先。天,抬頭就能見到,古人謂之"彼蒼蒼者"。奈何頭上的這個天,本無一定之形。以管窺之,天是圓形。從窗口望出去,卻是方形。想來想去,天空無形可象,不能用象形的辦法造天字。不能象形,就象意吧。所謂象意,就是讓你看圖畫猜意思。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商代的甲骨文(刻在龜甲和牛骨上的古文字)最早使用天這個字。看下面這兩個甲骨文便是用象意的辦法造出來的天字。第一個天,大字頭頂畫個方形,暗指天空。這正是造字者從方窗口望出去所看見的。第二個天,大字頭頂添個上字(注意不是今之二字),暗示頭頂之上是天。至於大字,本象人形,也就當作人字認了。古文字欠周密,請原諒古人的混用吧。
到周代的金文(鑄在青銅器上的古文字),天字變成大字頭頂畫個圓形。或許這時候已經有"天圓地方"的說法了?如果圓形暗指天空,那就不好說這是頭顱了。後來又到篆文,再變,圓形變成橫槓。這一橫槓暗指天空,而非今之一字。到東漢許慎着《說文解字》,乃曰:"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天顛二字音近。以顛釋天,古人謂之音訓。顛本指人的頭頂,用在這裡卻指無限高的天空。
地字從土也聲,是形聲字。從土,是說土字參與字義。也聲,是說也字作為聲符。地古音yǐ,與也yě音近,所以用也字作聲符。《說文解字》認為也字乃象女陰之形。後人據此創說,地屬坤道,為陰為女,所以地字是由女性器官參與字義。此說太玄,恐不可取。須知也字只是聲符而已,並不參與字義。解說文字,不可標新立異,聳人聽聞。
甲骨文和金文不見地字,只有土字。土字象土塊形,下橫為地平面。在甲骨文,土和社本一字,土即社,社即土。古人以土塊為神只,崇而拜之,祈求豐年。後世鄉村有土地廟,供奉土地公公,又稱社公。春季拜土地神,謂之春社。村民聚會娛神,就叫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