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峨縣更新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峨縣更新鄉位於天峨縣西南部,東南接鳳山縣,西連樂業縣,北臨納直鄉,地處三縣(天峨、鳳山、樂業)五鄉(納直、喬音、金牙、新化、邏西)交界。[1]

全鄉行政區劃面積309.1平方公里。

居住着壯、漢、瑤等民族。鄉政府駐更新村,距縣城108公里。

中文名: 更新鄉

方 言: 壯話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地理位置: 天峨縣西南部

面 積: 309.1 km²

電話區號: 0778

郵政區碼: 54730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70萬(206年)

車牌代碼: 桂M

歷史沿革

更新鄉,清代屬泗城府凌雲縣天峨分縣管轄,時稱巴更鄉。這個名稱一直沿襲到1929年。1930年2月,巴更地區的土地革命建立新政權,成立巴更區蘇維埃政府。下轄安亭、新亭、澤亭、英景等鄉。1931年8月巴更蘇區被民國政府軍隊攻陷。同年,廣西省政府調整區劃,成立更新鄉(從巴更村和新林村各取一字得名),民國24年(1935年)劃歸新成立的天峨縣。時轄澤亭、安亭、新林、上福、納里、斌亭、錦景、文篇、嘉祿等9個村。鄉公所駐澤亭村。

解放後,1950年更新鄉屬第二區管轄區公所駐更新街。1951年將更新鄉析成上澤、景安、文嘉3個鄉。後來又將這3個鄉分解成更多的小鄉(權相當於現在的村級行政組織)。1953年將更新地區改為第三區。1955年正式命名為更新區。轄上福、更新、文里、加里、那裡、安亭、斌亭、上景、下景、當里、納直、納礙、什里等13個鄉。1958年撤區並鄉,實行政社合一,鄉名即社名,更新鄉亦稱更新先鋒人民公社。時納礙、什里大隊已被劃歸八臘公社,更新公社只轄11個大隊。1961年撤銷更新公社,成立新林、納直兩個公社。1962年撤銷新林、納直兩個公社,恢復成立更新區。1968年3月又改稱更新公社,管轄範圍不變。1980年1月在境內成立加里、納直兩個管理區,為公社管委會的派出機構。1984年的行政區劃調整,將原更新公社一分為二,成立納直鄉和更新鄉。原來的各大隊都改為行政村。同時將原安亭大隊分解成安亭、納特兩個村。新成立的更新鄉轄更新、東瓦、上福、上景、納特、斌亭、安亭、加里、新林等9個村。1989年從東瓦村析出部分村民小組成立拉號村;從加里村析出分布在邊里河流域的村民小組成立邊里村;從加里、新林村各劃出部分村民小組成立文里村。

行政區劃

下轄更新、上福、東瓦、拉號、斌亭、上景、納特、安亭、新林、文里、加里、邊里等12個行政村,共191村民小組,總人口1.70萬人。

自然地理

天峨縣更新鄉位於天峨縣西南部,東南部與鳳山縣接壤,西與樂業縣相連,北臨本縣納直鄉,地處三縣五鄉交界。

更新鄉屬山區地形,境內高樓山是天峨縣最高的山峰,主峰海拔1419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暖夏涼,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23℃,年均降雨量1350毫米。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主要有果子狸、猴、山雞、野豬、馬蜂蛹、芝麻劍魚和香菇、木耳、中草藥材、甜竹筍等;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蜆木、鐵杉等。

生產狀況

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06公里。全鄉總面積34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47公頃,其中水田300公頃;林地面積19878公頃,石山面積3086公頃。2003年,轄12個村民委員會,191個村民小組,202個自然屯,有3186戶14860人。全年國內生產總值4038萬元,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385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4196萬元;農業四稅收入6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2元。

2012年,全鄉實現農業生產總值8628萬元,同比增長10%;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28萬元,同比增長7.6%;農民人均純收入 4355元,同比增長15.06%。

生產種類

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黃豆、木薯等,水果有芭蕉、李果等。2003年,糧食種植面積1984公頃,糧食總產量4196噸;豆類種植面積487公頃,總產量273噸;木薯種植面積280公頃,總產量699噸;蔬菜種植面積564公頃,總產量2081噸;水果種植面積15公頃,總產量268噸;種桑面積33公頃,總產量125噸。經濟林有茶果樹、桐果樹等,茶果林面積1096公頃,桐果林面積2632公頃。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機遇,大力發展種植八角、板栗等林業,培育經濟增長點,全年退耕還林面積41公頃。全鄉生豬飼養量1.7萬頭,出欄0.93萬頭;大牲畜存欄1.1萬頭,出欄1290頭;肉類總產量833噸,水產品產量40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