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星鎮地處填東北北部,大關縣中部,東經103°54′—101°47′、北緯27°44′—27°58′之間,原名天星鄉,2002年經省政府批准撤鄉並鎮,2006年原青龍鄉與天星鎮合併為一鎮後達16個行政村,東南面與彝良縣相鄰,西南與翠華鎮壽山鄉接壤,北與吉利鎮毗鄰。轄中心、天星、綠南、南甸、沿河、斜文、祥雲、安樂、魚孔、青槓、打瓦、幸福、雙河、寨子、毛壩、營盤等16個村民委員會,共130個自然村,423個村民小組。是大關縣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鄉鎮,現有農戶13585戶,有人口64856人,其中農業人口61260人,勞動力3396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農業)人數33870人。全鎮國土面積406.47平方公里平,最高海拔2560米,最低海拔650米,屬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1000毫米,具有典型立體氣候,適合種植玉米、稻穀、小麥、洋芋、烤煙等農作物,低熱河谷地區適合種植冬早蔬菜。全鎮有耕地面積74142畝(其中水田面積9865畝),人均耕地1.21畝,林地 3.26畝。2006年全鎮經濟總收入90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34元。[1]

目錄

概況

天星鎮鎮政府駐地位於洛澤河東岸,距縣政府所在地36公里,距國道213線公路和滇川要道昆水公路12公里。內昆鐵路、大(關)彝(良)公路沿洛澤河臨街而過,天星1、2號大橋橫跨東西,黃水河大橋連接南北,境內有全縣最大的物資集散基地和年客流量達18萬人次的大關火車站。鎮政府所在地有城鎮居民及外來人口8000餘人,集鎮主城區面積1.2平方公里,集鎮長遠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天星集鎮已被列入全省小城鎮建設之一。

基礎設施

水利設施

天星鎮水利資源豐富,有羅漢壩水庫一個,容量40萬立方米;全鎮有灌溉渠道260條,其中東西乾渠承載着中心、南甸、沿河、祥雲四村近6000餘畝水田的灌溉,同時也是我鎮最重要的兩條防洪排澇渠;,抗旱池70個108500立方米,有防洪排澇溝898條17000米。

五通情況

天星鎮是連接彝良、大關的紐帶,是全縣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內昆鐵路在我鎮境內33.9公里,大關火車站坐落集鎮,投資0.5億元的47公里岔彝通縣油路穿境而過,目前正進入緊張建設之中,全鎮已經實現村村通公路,村、組公路里程達137公里,其中鎮村公路101公里;全鎮有3個簡易自來水廠,有水窖2000餘口,有自來引水管39件162000米,其中集鎮引水管1條12006米,幸福街道1條3500米,有1203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全鎮有1個民用變電站和兩個為鐵路運輸變電站,已基本實現戶戶通電,有42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700戶;安裝固定電話400戶、小靈通300部、致富通移動坐機1200部,擁有移動手機4650部。

能源建設

鎮黨委政府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投入,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戶搞好能源建設,目前已安裝太陽能30餘個,建成沼氣池1000餘口。

集貿市場

全鎮有天星、幸福、沿河3個集鎮,天星集鎮站地1.2,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幸福集鎮站地1平方公里,沿河集鎮站地0.5平方公里,由於經濟薄弱,基礎教差,設施落後,無規範集貿市場,目前有3個傳統集貿市場。

鎮區街道情況

集鎮區主幹道基本為傳統老式街道,排水、路燈、行道樹等配套設施還需進一步完善。目前,新區開發建設已被列入全省小城鎮建設之一,朝陽新區和田壩新區建設性祥規已初具雛形,城區面貌及配套設施將逐漸得到改善。

環衛設施

有公廁3座,簡易垃圾填埋場2個,小型垃圾清運車2輛。

農村經濟

2006年,全鎮完成鎮內生產總值715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642萬元,第二產業完成502萬元,第三產業完成358萬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7154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462萬元,工業總產值71萬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28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34元。06年重點建設項目1項,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0萬元,實現地方財政預算總收入 459萬元,完成財政預算總支出459萬元。

人口衛生

天星鎮

全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130個自然村。2006年,全鎮年末人口64865人,其中:男38425人,女28440人;農業人口61260人,非農業人口3605人;少數民族人口3540人,少數民族人口以苗族、彝族居多,年末人口50549人。有勞動人口3846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37651人,,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有841人,。全年出生人口276人,出生率5.44‰;死亡人口257人,死亡率5.07‰;年內淨增人口1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37‰。2006年末,全鎮有衛生機構20個,即:衛生院3個,村衛生所16個。有病床120張,醫務人員95人,其中:鎮衛生人員36人, 「四苗」覆蓋率97.89%,比上年下降0.7%。享受低保人數400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戶8998戶,共計35993人,參合率85.3%。

2006年,天星鎮實施「少生快富」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獎、優、免、補政策,鞏固6個無多孩村,新創建10個無多孩村,力爭20007年末實現基本無多孩鄉鎮的創建。

文化教育

天星鎮

全鎮全鎮有普通中學三所共49個教學班,教職工147人,初中在校生3232人;有完全小學70所,教學班級303個,教職工377人,小學在校生9432人(其中學前班50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校舍面積達33525.61平方米。

全鎮有文化站一個,有兩個村組活動室和2圖書室、極大的豐富了學生和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06年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效果較為明顯:一是天星鎮辦起了第一個村組文化室;二是反映新農村建設原創歌舞《海馬交響曲》代表全縣參加市級調演,少數民族歌舞《花嫁》榮獲縣二等獎;三是苗族王傑鋒的蘆笙製作被確定為國家級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四是在全市鄉鎮中首家創辦了《天星人》刊物,彌補了天星文化空白。

人文地理

天星鎮

天星鎮歷史淵遠,人傑地靈,風景迷人,壯觀的洛澤河橫穿全鎮,清澈的黃水河一瀉南北,滋潤着全鎮6萬多天星兒女。

斜文村廟子坡是青朝末年李藍義軍起義發祥地,天星集鎮半邊街大橋頭有李藍義軍集體殉難地。

自然保護區羅漢壩,是大關縣旅遊開發「三片一線」風景名勝片區之一,羅漢壩集原始森林、高原湖泊(杜鵑湖)為一體,湖光山色,風景宜人,是旅遊休閒和避暑垂釣的好去處。境內有103700畝風景保護區、3萬畝原始森林、1719畝濕地,紅豆杉、杜鵑樹等國家20種珍稀植物,熊、雲豹等國家保護動物13種。

具有《苗族蘆笙舞之鄉》美喻苗族聚居地綠南村涼風坳,距集鎮15公里,道路交通良好,是雲、貴、川三省邊界苗族同胞每年「花山節」的活動聖地。每年5月共有2萬苗族同胞聚集於此歡度節日。熱鬧非凡的花山節,苗族同胞們舉行賽馬、射弩、踢球、吹槍、蘆笙等活動的表演,使之成為遊客了解苗族同胞生活習俗和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窗口。

海馬三社地處羅澤河東岸,距集鎮1.5公里,村組公路直通腹地。該組地勢平坦,產業結構調整較早,經濟發達,民風淳樸,被我鎮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和「農家樂」建設的首選之地。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優雅的人文環境是度假休閒的理想之地。

為此,該鎮將依託羅漢壩豐富的天然資源,把羅漢壩建成連接黃連河、青龍洞的省級風景名勝區,輻射涼風坳與海馬三社,打造出一條集自然、人文遺蹟、民族文化的精品旅遊線。

資源環境

天星鎮

全鎮有耕地總面積74142畝(其中:田9865畝),人均耕地1.21畝,主要種植玉米、稻穀、洋芋、烤煙、紅苕花生等作物;擁有林地30餘萬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萬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3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木漆、李、桃、櫻桃、花椒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0畝,其中養殖面積20畝;牧草地5000畝,荒山荒地20000畝,其他面積2560畝。境內已探明可開發煤礦儲藏量近400萬噸,現有規模為3萬噸,總投資800萬元的煤礦一個,年產值500萬元;境內有上億噸品位達98.5%以上的硅礦(石英砂)待規模化采、冶;有豐富的鐵礦、鉛鋅礦、石灰石等礦產資源;洛澤河自南向北由彝良流經本鎮最終在水富縣匯入金沙江,境內可開發建設梯級水電站3個,總裝機可達 千瓦,距離集鎮17公里投資3.67億元的廟林電站正在建設中,該電站設計總裝機容量達80000KW以上,由大唐公司投資,水電十八局承建的金瓜、麻柳灣兩個電站已進入征地階段;境內有年產碳化硅200噸碳化硅硅廠一個和年產3萬噸洗煤廠一個。

相關視頻

美麗家鄉-天星鎮天星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