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津三宗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津三宗寶在天津舊城內外,均為明代修建。津門諺云: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1]

天津衛三宗寶,顯示了古代天津城市建設和國防、文化設施的面貌。鼓樓的磚拱起頂,鈴鐺在保護建築物上的作用,不但有實用價值,也反映了勞動人民高度智慧和藝術匠心,炮台的配備,更說明了我國古代國防的卓越成就,都是有很大意義的。

基本情況

其一鼓樓,位於舊城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始築天津衛城,弘治六年(1493)修建鼓樓。樓下部磚砌城台,四面開設券門通道,以溝通城內四條大街。門上嵌石額曰:「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城台之上建木結構城樓,上、下兩層,青瓦歇山頂[2]。下層供奉神像;上層懸大鐘一口(鍾現藏歷史博物館),以鍾代鼓,每日撞擊一百零八響,用以報時。外檐掛津門詩人梅小樹手書楹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聲」。1952年,鼓樓因有礙交通被拆除。

其二炮台,在城外四周。明崇禎十二年(1639)撥地建造,共七座分別設置於海光寺西、馬家口、三岔河北、窯窪河南、西沽、邵公莊東、雙忠南。每座炮台撥10名兵士晝夜防守,用以保衛城區的安全。「七台環向」曾列為清代天津八景之一。

其三鈴鐺閣,在城外西北角。為稽古寺內的藏經閣。寺為明神宗於萬曆七年(1579)敕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閣外檐重出,檐牙參差,檐角懸掛風鈴,共計48隻,微風吹拂,遠聞數里,故名鈴鐺閣。閣內藏佛教《大藏經》及名貴圖書,是古代天津文化聖地和重陽登高之所。光緒年間被大火焚毀。1901年舊址改建鈴鐺閣中學。

視頻

天津三宗寶 相關視頻

天津衛三宗寶
您知道天津「三宗寶」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