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開區中醫醫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津市南開區中醫醫院是一所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是指依法定程序設立的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衛生機構的總稱。這一概念的含義:第一,醫療機構是依法成立的衛生機構。第二,醫療機構是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衛生機構。第三,醫療機構是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衛生機構的總稱[1]。我國的醫療機構是由一系列開展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衛生機構構成的。醫院、衛生院[2]是我國醫療機構的主要形式,此外,還有療養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共同構成了我國的醫療機構[3]。
機構簡介
天津市南開區中醫醫院始建於1980年,是一所二級甲等中醫院,現為天津中醫藥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現有職工359人,床位數160張,日門診量800餘人次,2003年重建並開診至今,擁有一批中醫、中西醫結合、西醫的專家團隊。
醫院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各類專家50餘名,其中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1名,建立和完善了各個中醫特色診療科室,形成了以中醫為主的內科、針灸科、蘇軾骨傷科、外科、婦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以及具有現代化設備的醫學影像科、檢驗科、功能檢查科等科室完備的綜合性中醫醫院。
醫院以構建和諧醫院為核心,突出中醫特色,注重中醫藥文化建設,充分發揮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聰明才智,探索了一條以人為本,醫德為重,學術先導,文化助力發展之路。打造了六大特色,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市區衛生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贏得了廣大患着的高度讚揚。
醫院探索中醫藥配套治療糖尿病的有效途徑,被天津市衛生局確定為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基地。基地建成了高端檢驗、併發症防治、防治科普知識普及、自主研製中藥製劑和食療配餐一整套糖尿病特色防治康復體系,已正常運轉。
醫院注重職工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強專家隊伍建設,自有主任醫師醫生專家成為各科骨幹,用以老帶新的梯隊機制,為醫院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引進了有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領銜的市級各大醫院主任醫師39名,學科涵蓋中西醫各病種,成為名副其實的「津門名醫館」。
醫院以患者為中心,視覺效果柔和溫馨,標誌標識協調明顯,文化走廊賞心悅目,宣傳傳統中醫文化和科普知識深入淺出。注重形象建設和職工素質建設,打造品牌優勢,滿足患者需求。
在轄區的社區醫療站,實施「十八項功能具體化,居民健康狀態電腦化,社區中醫常態化,名特中醫宣傳系列化」。在格調春天社區醫療站設立「國醫九宮閣」,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市區衛生局高度讚揚。
醫院大力宣揚五千年中醫藥文化,成立了中醫文化研究社,廣泛組織院內醫護人員參加,建起中醫文化牆,撰寫中醫文化論文,刊印《國醫養心殿》。在全國首屆中醫藥書畫攝影大賽和文化論壇上榮獲六個獎項,並代表全國二級甲等中醫院,就《中醫藥文化建設對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重要作用》進行了典型發言,引起全國中醫藥界的關注。在天津市中醫藥書畫大賽中再獲佳績。
院內實現電子計算機管理網絡系統並與醫保聯網,信息處理快捷高效;連續五年堅持「三比三看百日教育」特色活動,以此來推動全年工作目標,提高職工的技術水平,檢查監督機制落實,開展創新服務工程。職能科室制度機制完善配套;強化職能科室的管理力度,物業後勤全天候立體服務。
中國醫院歷史
我國是最早設置醫院的國家之一。遠在西漢年間,黃河一帶瘟疫流行,漢武帝劉徹就在各地設置醫治場所,配備醫生、藥物、免費給百姓治病[4]。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似如今的隔離醫院[5]。以上兩則史實,均為《漢書》所載。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曾在洛陽設「別坊」,供百姓就醫用。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瘋病人。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設有「患坊」,布及長安、洛陽等地,還有悲日院,將理院等機構,收容貧窮的殘疾人和乞丐等。
到了宋明年代,醫院組織漸趨周密,當時,官方辦的醫院叫做「安濟坊」,私人辦的有「養濟院」、「壽安院」,慈善機構辦的「慈幼局」,分門別類招收和診療病人。南宋理宗寶佑年間(公元1253—1258年),有個叫劉震孫的人,在廣東建立過一所「壽安院」,「對辟十室」可容10人,男東女西,界限有別,「診必工,藥必良,烹煎責兩童」。此外,治好了則資助之使歸家,死亡了則予以掩埋[6]。
視頻
天津市南開區中醫醫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國政府門戶網站,2005-08-01
- ↑ 衛生院的真實現狀,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樣!,醫脈通,2019-12-04
- ↑ 醫療機構的名稱有哪些?醫療機構現狀如何?,中研網,2020-02-05
- ↑ 中國醫院歷史,道客巴巴,2014-03-05
- ↑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大洋網,2020-04-27
- ↑ 鄭洪專欄:壽安醫院, 南都網,201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