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津戲劇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博物館(戲劇表演)原圖鏈接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天津戲劇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專業性戲劇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南門裡大街。1985年籌建,1986年1月1日開館。 國家3A級旅遊景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優秀近代建築、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天津市老城廂中心的南開區東門裡大街257號,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式會館建築之一。天津廣東會館保留下來的建築由四合院、拜師堂、戲樓等部分組成,外圍青磚灰瓦,建築風格兼容我國南北特色,四合院內正廳、配房均出卷棚頂前廊。

建築布局

天津廣東會館保留下來的建築由四合院、拜師堂、戲樓等部分組成,外圍青磚灰瓦,建築風格兼容我國南北特色,四合院內正廳、配房均出卷棚頂前廊。主體建築古典式戲樓以它的空間跨度大、設計巧妙和裝飾精美為我國古典劇場中的佼佼者,其舞台口不設立柱與起着保持原聲擴音作用的穹頂藻井[1]堪稱一絕。着名表演藝術家孫菊仙、楊小樓、梅蘭芳荀慧生、紅線女等人均曾在此登台獻藝。

革命活動紀念地

該館還是一處革命活動紀念地。1912年孫中山和黃興曾登台演講;1919年鄧穎超在歌舞台演出新劇募捐災款,為女難童補習文化,宣傳「五四」精神;1925年共產黨人安幸生在這裡組織天津的紡織、印刷、油漆、海員等20多個工會,成立天津總工會,領導海員工人大罷工,支援「五卅」運動。

該館舉辦的《天津戲劇陳列》,展示了上起漢代的樂舞百戲,下至當代天津舞台的新貌。展出有尚小雲戲班用過的清代「昇平署」戲裝、戲神、道具、戲規、照片、唱片、泥人、模型等戲劇文物以及書籍資料、國際交流紀念品等1000多件。在陳列中,與劉趕三、李叔同等天津籍有影響的着名導演、表演家和舞台美術工作者以及津門茶園和戲院等有關的展品占有突出的地位。

地理環境

天津戲劇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專業性戲劇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南門裡大街。1985年籌建,1986年1月1日開館。

該館收藏有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戲單。當年着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楊小樓、孫菊仙、譚富英、尚小雲等都曾在此演出。

國家3A級旅遊景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優秀近代建築、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天津市老城廂中心的南開區東門裡大街257號,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式會館建築之一。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光緒三十三年(1907)竣工,由時任天津海關道唐紹儀、怡和洋行買辦梁炎卿等人發起倡議,旅津廣東客商共同集資9萬兩白銀建成,1985年進行大修,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集戲劇文物、史料收集、保管、研究、宣傳於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1986年元旦正式對社會開放,由鄧穎超同志題寫館名,曹禺同志擔任名譽館長。

該館設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廣東會館(1903~1907年建)內。建築面積2300多平方米。會館前為門廳和四合院,後為主體建築歌舞台,台口無柱,台頂懸臂平伸,台面70多平方米。樓上樓下可容400~600人,三面觀眾觀看演出,不擋視線,不用任何擴音設備就能把音響傳到戲樓的各個角落。彩繪和木雕裝飾獨具風格,融南北技藝於一體,是全國稀有的中國傳統古典戲樓。

主體建築古典式戲樓以空間跨度大、設計巧妙和裝飾精美為我國古典劇場中的佼佼者,其舞台口不設立與起着保持原聲擴音作用的穹頂藻井堪稱一絕。着名表演藝術家孫菊仙、楊小樓、梅蘭芳、荀慧生、紅線女等曾在此登台獻藝。1912年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曾經兩次來到這裡並發表着名演講;1919年鄧穎超與所在的天津愛國女界同志會為募捐難民在此演出話劇;1925年天津總工會也在此成立。目前有《中國戲曲發展簡史》[2]、《中國京劇發展簡史》、《中國戲曲藝術人物造型》三個展覽和《拜師堂》、《中國古典劇場》兩個陳列在戲劇博物館內長年展出,現藏有全國各地戲劇名家文物、資料等1000餘件。天津戲劇博物館擁有全國首座「戲劇音像資料文庫」,藏有全國戲劇劇種90餘個,錄像資料6000餘盤(套)為社會提供普及戲劇知識、查詢戲劇音像資料、欣賞戲曲演出等服務。廣東會館和戲劇博物館優勢互補、交相輝映,將歷史文物建築和中華民族瑰寶——戲劇文化融為一體,多角度地呈現給觀眾。

視頻

天津戲劇博物館 相關視頻

天津戲劇博物館 楊寶忠先生所用京胡
來天津戲劇博物館學習中國戲劇發展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