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祿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祿閣,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名,屬於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區西北7.5公里未央區境內,漢未央宮前殿遺址北面約六七百米處,有兩處馳名古蹟,一所叫天祿閣,另一所叫石渠閣。天祿、石渠兩閣,成一條直線,東西相對而立,間距520米,東為天祿閣(在今未央區天祿閣小學內)。西為石渠閣(周河灣村東一座土丘)。天祿閣與石渠閣同為漢宮御用藏書典籍和開展學術活動的地方,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1]

距離未央宮前殿遺址不足兩百米的地方,有一個村莊叫天祿閣,現有漢天祿閣遺址,是一個高七米,周三十二米的夯土台,上面有明代建的廟宇劉向祠,小廟的磚地上還遺留有清同治年間,回漢仇殺時天祿閣村民在此遭大屠殺的血跡。天祿閣在漢代為國家檔案館,石渠閣為國家圖書館,西漢學者劉向曾在此校書,搜集大量秦代書籍,輯錄了《戰國策》等書。新朝時期王莽不重視檔案文書作用,毀了天祿閣和石渠閣,作為鑄幣場所,天祿閣便只留下一個地名了。

發展史

西漢初年,長安作為統治階級的國都開始設計修建時,丞相蕭何就在未央宮中主持修建了天祿閣與石渠閣。西漢初,繼續推行秦代的「挾書之律」(規定民間不准藏書的禁令)。漢惠帝時,為收集和整理圖書,廢除「挾書之律」。漢武帝更積極地收集整理書籍,命令丞相公孫弘「廣開獻書之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

漢成帝時又遺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並分類整理。經過幾代帝王的努力,秦末散佚的圖書又被發掘和整理出來,集中到長安的書籍共有596家、13269卷,藏於天祿閣與石渠閣。後來司馬遷就是參考這些書,寫成了五十多萬字的不朽巨著《史記》。

作用

天祿閣位於未央宮北部,南距前殿730米。天祿閣主要存放國家文史檔案和重要圖書典籍,西漢的著名學者揚雄、劉向、劉歆等都曾在天祿閣校對書籍。漢成帝時,曾命學者在未央宮天祿閣中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圖書整理和校勘工作。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文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太醫監李柱國校方技,每校成一本,由劉向畫出篇口,修改錯誤,寫出提要。劉向死後,漢哀帝令其子劉歆子承父業,把漢皇家藏書加以校勘、分類、編目後寫成定本。目錄分為提略(諸書總頁)、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部分,共33090卷[2],統稱《七略》。《七略》是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我國目錄學之祖《別錄》,也是劉向在天祿閣編撰的。

天祿閣是一座高台殿閣建築,原閣規模宏大,後經兩千多年來的風雨剝蝕,現今的天祿閣只留下了台基。遺址位於天祿閣小學內,現存夯土面積22X34平方米,殘高7米,台上有一間房。台上有後人為紀念劉向而修建的「劉向祠」。並且出土過鐫刻着「天祿閣」的瓦當。

視頻

天祿閣 相關視頻

長安故事 天祿閣的故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