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山革命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福山革命遺址位於文登市文登營鎮(原天福山鎮)天福山上,北距溝於家村1.5公里。1977年12月23日,天福山革命遺址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樹立座標於天福山起義紀念館前約20米處。
保護範圍
建設控制地帶:以紀念館為中心,南至溝心以北,北至溝心北20米以南,西至公路中心以東,東至天福山水庫上水線以西。標誌說明:1977年12月23日,天福山革命遺址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樹立座標於天福山起義紀念館前約20米處,,材質為花崗岩大理石,規格為130×90厘米,採用橫匾式自左向右標示,正面標示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名稱、公布機關、公布日期,背面標示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基本介紹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及呂志恆、 林一山、 柳運光、於得水、張修已等領導同志在這裡發動和領導了威震膠東的「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開闢了膠東紅色抗日根據地。 天福山起義打響了膠東抗戰的第一槍,拉開了膠東抗戰的序幕,燃起了膠東抗戰的烽火,開闢了膠東紅色抗日根據地,創建了膠東第一支人民的抗日武裝隊伍——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在膠東人民抗戰史和解放戰爭史上定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解放後,黨和政府為了紀緬先烈的光輝業績,弘揚天福山起義精神,在天福山建立了「天福山起義紀念塔」和紀念館,並成立了「天福山革命遺址管理所」,對舊址上的遺存物進行了修復管理,豎立起保護座標。2004年,又新建「 文登黨史館」。現已成為向人民群眾進行共產主義、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1]。
地理位置
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城東天福山上。這裡群山拱衛,清初建有玉皇廟。
歷史經過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地區特委領導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現尚存起義時特委會址廟屋5間,以及特委書記理琪宣布起義時腳踏的石階和插旗窩石等,余皆毀於戰爭。1957年在舊址西北建磚塔1座,在舊址東當年樹義旗的小丘頂上建「紅旗亭」,均於1970年前倒塌。現存紀念塔為 1973年在原址上重建,通高11米,用青花崗岩和漢白玉精琢砌成,塔身正面刻 毛澤東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餘三面刻《 天福山起義紀略》。在舊址西南百餘米處建紀念館,館內陳列着起義的革命文物和史料。1985年將遺址周圍百餘畝 山嵐土地征為公有,成立天福山革命遺址管理所。天福山革命遺址位於文登市文登營鎮(原天福山鎮)天福山上,北距溝於家村1.5公里。
1937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膠東特委的領導下,在天福山舉行抗日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隨後與日本侵略軍激戰於牟平縣城南的「雷神廟」,打響了膠東人民抗日第一槍[2]。1959年,文登縣文化館派員在天福山革命遺址的中共膠東特委臨時會議舊址屋內辦起了宣傳天福山起義的連環畫小型展覽,到1973年,建成天福山起義紀念館和天福山起義紀念塔。
視頻
天福山革命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威海紅色記憶傳承天福山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和血脈基因 ,搜狐,2017-11-30
- ↑ 膠東抗日戰爭第一槍在文登天福山打響,水母網煙臺新聞網,201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