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邊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邊行》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天邊行》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旅居閬州、久客思鄉而作的七言古詩,詩成後拈篇首二字為題。

此詩當作於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當時杜甫復自梓州來閬州,擬由嘉陵江入長江出峽。此詩為杜甫重到閬州時作。 當時吐蕃犯境,隴右失守,被戰爭波及的民眾背井離鄉,骨肉分離。年逾五旬的詩人在感慨自己回天乏力之餘,亦唯有臨江而泣矣。

杜甫此七言詩描述了一幅戰亂中人民顛沛流離的生活場景。全詩直抒胸臆、真情奔涌而出,這首詩可看作是《同谷七歌》的續篇。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天邊行

創作年代;唐朝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天邊行》

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

隴右河源不種田,胡騎羌兵入巴蜀。

洪濤滔天風拔木,前飛禿鶖後鴻鵠。

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

注釋譯文

① 杜詩往往以篇首二字為題,此亦一例。

② 天邊老人:詩人自謂。

③ 大江,嘉陵江。聲淚俱下曰哭。

④ 隴右:隴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轄地為今甘肅隴山以西、烏魯木齊以東。指廣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入侵,盡取河西、隴右之地。

⑤ 河源:在青海省境內。 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 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

⑥ 胡騎:指廣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

⑦ "洪濤"一句:寫江邊所見,寓情於景,含世亂之象。

⑧ 禿鶩(qi0),一種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狀如鶴而大,青蒼色,張開翅膀有五六尺。

⑨ 九度:多次。九,極言其多。洛陽,故里所在。

⑩ 十年:自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至今已十年。

⑪ 骨肉:這裡指兄弟。

譯文

流落天邊的老人回不了家,黃昏時分向東來到大江邊失聲痛哭。

隴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種了,吐蕃的騎兵已侵人了巴蜀。洪水滔天啊大風拔起了樹木,前面飛着禿鶩後面飛着鴻鵠。多少次捎信給故鄉洛陽,十年間骨肉親朋音訊杳無。

名家點評

仇兆鰲《杜詩詳註》:"鶴注:此是永泰元年成都作。自天寶十四載至此,已恰十載。此詩為久客思鄉而作也。隴右二句,天邊憂亂。洪濤四句,欲歸未得。皆申明臨江哭泣之故。"

王嗣賚曰:"至於中原何慘黷,餘孽尚縱橫,宣宣而談,有人臣所不忍言者,正以激感中丞,使知急也。"吐蕃蹂躪,隴蜀為之狼藉,自己年老未歸,日暮臨江,放聲慟哭。"

王新龍,《杜甫文集》:多年來憂亂思歸的苦悶壓抑在杜甫的心頭實在太久了,他再也忍不住滾滾的熱淚。全詩直抒胸臆、真情奔涌而出,這首詩可看作是《同谷七歌》的續篇,寫得異常感人。

作品鑑賞

"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 ,這兩句是抒情式描寫,漂泊天涯、飽受艱辛的詩人,面對浩蕩的大江,想起過去的種種,那種突然湧上心頭的辛酸、悲苦一下子爆發了出來,聲淚俱下。天邊老人,杜甫自謂。大江,指嘉陵江。

"隴右河源不種田,胡騎羌兵入巴蜀",這兩句說的是引發詩人臨江哭泣的原因,一是有家不能歸,一是國家正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山河破碎。隴右,指隴右道,屬於唐代十道之一。包括今天甘肅隴山以西,新疆烏魯木齊以東及青海東北部的地區。河源,在今天青海省境。763年七月,吐蕃攻占河西、隴右這些地方,十二月陷落松、維、保三州,以及雲山、新築二城。這就是這兩句所詠的史事。

"洪濤滔天風拔木,前飛禿鶖後鴻鵠。"這兩句寫臨江所見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風撼動巨樹,鴻鵲飛在了禿鶩的後面。這兩句是即景寓情。上句寫到了世亂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夠奮翅急飛,因為前面有"禿鶩"。禿鶩,水鳥,一種比較兇猛的動物。後鴻鵠,指後飛的鴻鵠,"飛"字從上文而省,句法與"東飛駕鵝後鶩鴿"(《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同。

"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最後這兩句也是說哭泣的原因,多次給在洛陽的家人寫信,卻沒有收到回信,沒有親人的消息,分外的擔憂。骨肉,這裡指兄弟。九度,指九次。這裡極力說其多,不一定是確數。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杜甫的詩666.jpg|縮略圖|右|250px|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File:杜甫的詩5559.jpg|縮略圖|右|250px|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File:杜甫的詩5553.jpg|縮略圖|右|250px|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File:杜甫字6.jpg|縮略圖|右|250px|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1]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2]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3]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