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要去南京崇禎為何不同意?只因已有前車之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太子 |
太子要去南京崇禎為何不同意?只因已有前車之鑑!大明朝,是漢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
可以說,它的建立,使中華大地的漢族人擺脫了蒙古貴族的殘暴統治,又一次贏得了民族的獨立;它的滅亡,又讓漢族人成為了滿洲貴族奴役壓迫的對象,更使得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舞台。[1]
都知道,明朝有兩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是崇禎帝朱由檢。崇禎帝繼位之初,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給當時黑暗的政壇帶來了些許新鮮空氣。之後,崇禎帝啟用了大批賢能,希望此舉能改變明朝將亡的命運,但是,他後來的大肆殺戮,卻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覆滅。
一六四三年,大明王朝已經走到了倒數第二個年頭。
這一年,名將孫傳庭在崇禎皇帝的一再要求之下,帶兵進入陝西地區對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結果是:明朝軍隊大敗,領兵的孫傳庭戰死。此後,大明再無與農民軍一較高下之人。挾着勝利之威,李闖的軍隊從潼關長驅直入,兵鋒直指北京。
此時的明王朝已經虛弱的像一個將死的老人,但是,它距離正式滅亡,尚有半年之久。在半年之內,若是崇禎帝能夠做出一些有用的決策,比如:將太子遷移到南方地區,為大明皇室留下法定繼承人,那麼,大明朝的危局是完全有可能被破解的。
然而,崇禎帝卻沒有這麼做。以至於,許多研究明史的人,都在詬病崇禎帝只顧着自己在北京城體面的戰死,為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而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為帝國安排好自己死後的事情,很有點「我死後,管他洪水滔天」的意思。
正是由於崇禎帝的這種有意無意的疏忽,使得後來的南明為了繼承人的問題而爭執不休,最終,將僅存的半壁河山拱手讓給了滿人。說起來,這還不如幾百年前的南宋。試想,若是當時崇禎帝在與李闖的軍隊拚死一戰之前,及時將太子送到南京,那麼,即使崇禎帝死了,那明朝也不算真正滅亡。
因為,南京作為明朝的留都,有着一套跟北京一樣的官僚體系,太子在此地無需花費多少時間,便可重新組建一個新的領導班子。然後,借着為父報仇的名義,痛定思痛,整合天下兵馬,自可在長江以南站住腳跟。若是假以時日,南明再出現一個光武帝一類的人物,那麼,收復失地亦不在話下。
歷史曾經有過類似於明末時候的混亂局面,那就是唐朝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發生時,唐玄宗把天下大事交給太子李亨後,自己就到蜀地避難去了。而李亨則帶着一幫文臣武將到了靈武地區,並將此地作為大本營,經營天下。之後,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唐室一干忠臣勇將的努力下,戰局趨於穩定。
這期間,太子便在一些人的慫恿之下,在靈武繼承了皇帝之位,並將自己的父親唐玄宗稱為了太上皇。
安史之亂初起時,官軍在賊寇面前可以說是不堪一擊,節節敗退。但是,好在當時的唐肅宗手下有李光弼、郭子儀這樣的名將,才使得大唐的軍隊重新振作起來,慢慢穩定住了局勢。
若干年後,天下稍安,唐玄宗重回到久違的長安,但此地早已物是人非。此時大唐的局面非常尷尬,唐玄宗本人還沒死,但是,已經不再是皇帝了。而李亨,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已經積攢了不小的人氣,想讓他再把皇位還給唐玄宗,哪怕他自己願意,恐怕他的僚臣也會百般勸阻。
但是,再怎麼說唐玄宗之前也是一代盛世之主,動亂之前那也是風流一時的天子。而如今的他,卻無權無勢,還要在自個兒子的屋檐下看着他的臉色行事,這未免讓其有些心裡不平衡,換成是誰也受不了。於是,他在長安城沒幾年就抑鬱的離世了。
幾百年後的崇禎帝,應該是知道這段歷史的,可能正是因為害怕兒子到了南京以後,效仿之前的李亨,在南京稱孤道寡,把自己變成第二個唐玄宗。
所以,崇禎帝始終不同意大臣們把太子送到南京的建議
不過,雖然崇禎帝一直不允太子去南京,但是,他本人卻一直有去南京的想法。
當然,自己作為一國之君,這種臨陣逃脫的事情則是不能由自己主動提出的。按照官場的規矩,這種事情應該由大臣們上奏建議,然後,皇上假裝哀嘆一番後,勉強同意。
之前,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崇禎帝派人跟關外的滿人議和。本來事情說的好好的,不想,後來崇禎帝中途變卦,改變了議和的國策,還將那個幫他做這件事的大臣給殺了。基於這樣的先例,大臣們雖然有棄守北京往南遷移的想法,但是,誰也不敢提,都怕將來崇禎帝轉臉不認賬,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這樣一來,崇禎帝自然是很不高興的。那麼,按照人之常情,此時若有人再提議讓太子先南遷,那他出於賭氣的原因,也是萬萬不會同意的。由此看來,雖然,崇禎帝在許多人的眼裡還算是一個不錯的君主,但是,在我看來他卻不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
因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在做決策的時候,是不會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的。而崇禎帝不管是之前的議和還是後來的南遷,他都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做出了不利於國家的決策,最終,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覆滅,這一點則是毋庸置疑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