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平洋潛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平洋潛鳥
原圖鏈接

太平洋潛鳥 (學名:Gavia pacifica)為潛鳥目下的大型水鳥。[1]個體略較黑喉潛鳥小,體長61-68厘米,體重亦較黑喉潛鳥輕,為1.8-2.5千克,雌雄同色。嘴直、較黑喉潛鳥稍細而短,身體亦較黑喉潛鳥細長。夏羽頭頂和後頸淡灰白色;頦、喉和前頸黑色,具紫色金屬光澤;背黑色,具長方形白色斑塊;下體白色。冬羽頭頂和後頸黑色;、臉和前頸白色;其餘上體黑色,下體白色,黑白分明,對比強烈,容易辨認。

常成對或小群活動,善游泳和潛水,水上起飛困難,主要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多分佈於北美洲中國偶見。繁殖期6-7月,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至阿拉斯加加拿大;越冬於日本沿海及北美洲西部南至北緯23°。種群數量呈上升趨勢,但棲息地越來越小。

簡介

太平洋潛鳥夏羽前額暗灰;頭頂至後頸淡灰白色;上體餘部包括背、肩、腰、兩翅、尾上覆羽和尾羽均為黑色,具綠色金屬光澤;上背和肩密布長方形白色斑塊,呈瓦列狀排列;翅上覆羽具細小白色斑點;頦、喉及前頸黑色,具紫色光澤,喉部有一條由短的白色縱紋組成的不連續的橫帶;頸側具有黑白相間的縱行條紋;胸、腹白色,體側黑色,翼下覆羽白色;腋羽白色,先端具黑褐色羽乾紋。

冬羽額、頭頂至後頸黑褐色;頦、喉、眼以下和前頸白色,與後頸黑色分界明顯,形成鮮明對照;背至尾黑褐色,具不明顯的灰白色橫斑;喉部具細的黑褐色橫帶。下體白色,胸側具細的黑色縱紋;兩脅黑褐色。

幼鳥和冬羽相似,背和肩具淡色羽緣,頭頂和後頸較淡,喉部無黑褐色橫帶,其餘似成鳥冬羽。

虹膜栗褐色,嘴黑色,跗蹠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2500克,♀1800-2400克;體長♂613-680毫米,♀600-610毫米;嘴峰♂35-66毫米,♀34-63毫米;翅♂285-312毫米,♀ 271-300毫米;尾♂55毫米,♀54-56毫米;跗踱♂76毫米,♀76毫米。(註:♂雄性;♀雌性)

近種區別=

  太平洋潛鳥
原圖鏈接  

較為相似的是黑喉潛鳥,但黑喉潛鳥繁殖羽頭頂和後頸較暗,呈暗灰色,前頸具綠色金屬光澤,與太平洋潛鳥淡灰白色的頭頂和後頸及前頸的紫色金屬光澤亦明顯不同,不難辨認;另外黑喉潛鳥後脅白色明顯可見,而太平洋潛鳥後脅沒有白色或白色不清晰,亦可與之區別。冬羽黑喉潛鳥體色較暗,而太平洋潛鳥較淡,另外黑喉潛鳥喉部無黑色橫帶而太平洋潛鳥有,亦可與之區別。

棲息環境

太平洋潛鳥繁殖期棲息於北極苔原開闊的湖泊、河流與大的水塘中和亞北極地區森林邊緣地帶的河流與大的湖泊地區,冬季則多棲息在沿海海面、大的湖泊與河口地區。

生活習性

  • 習性

太平洋潛鳥成對或小群活動,偶爾亦有呈單隻的。善游泳和潛水,浮於水面時,身體沉入水下部分較多,尾緊貼水面,有時甚至將整個身體沉入水下,僅留頭、頸在水面游動,並不斷左右擺動頭、觀察四周,有危險時則全部沉入水下,通過潛水逃跑。亦能飛翔,且飛翔迅速,但在水面起飛較困難,一般不飛翔。

  • 食性

太平洋潛鳥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昆蟲及其幼蟲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無脊椎動物。通過潛水覓食,潛水本領很好,通過腳劃動,也能通過兩翅的劃動而加快速度追捕魚群。昆蟲和小魚則在水下吞食,大的食物多在水面吞食。

  • 遷徙

太平洋潛鳥春季3月末至4月末離開越冬地北遷,5月末到達繁殖地。秋季9-10月開始南遷,到達中國東部沿海在11-12月。遷徙時多成對或成小群,經過嫩江和烏蘇里江,在遼東半島和東部沿海越冬。

  • 叫聲

通常無聲。


分佈範圍

太平洋潛鳥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印迪吉爾卡河,往東經科累馬河、阿納德爾盆地、楚科奇半島,經白令海中的聖勞倫斯島和阿留申群島到阿拉斯加和南部的科迪亞克島,再繼續往東經加拿大到哈德遜灣和巴芬島,往南到加拿大南部詹姆斯灣和翁加瓦半島。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海域、俄羅斯遠東、千島群島、加利福尼亞和中國遼東半島及東南沿海一帶。

中國分佈:東北(烏蘇里江)、遼東半島(柳屯)、山東(膠州)、江蘇(連雲港車牛山)。

原生分佈:加拿大日本墨西哥美國

旅鳥分佈:百慕大群島、中國、格陵蘭島香港

未定分佈:朝鮮韓國

繁殖方式

太平洋潛鳥繁殖期 6-7月。繁殖於北極和亞北極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帶,營巢於海岸、河口、河流及湖泊岸邊。巢多由枯死的水生植物堆積而成,極為簡陋。每窩產卵1-2枚,卵的大小為68.5-87毫米×44-51毫米,平均75.7毫米×47毫米。

年長的幼鳥通常在巢中佔有哺育的優先地位,在食物缺乏的時期,親鳥通常先餵養年長的雛鳥,而年幼的雛鳥則可能會死去。雛鳥在一開始的5-7週完全依賴親鳥,約到第8週會開始鍛煉捕魚和獨立生活的能力。親鳥有護鳥行為,會用翅膀遮擋住雛鳥防止捕食者攻擊。在繁殖期間,雄鳥為了爭奪雌鳥會有攻擊行為,它們經常用嘴攻擊對手甚至留下致命傷。

亞種分化

太平洋潛鳥和黑喉潛鳥非常相似,長期以來一些學者曾將它作為黑喉潛鳥的一個亞種。但是Portenko(1939)和Bailey(1948)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潛鳥和黑喉潛鳥的繁殖區在東西伯利亞的阿納德爾盆地和阿拉斯加重疊,長期以來又未見到有中間類型,因此多數學者認為應將它作為一獨立種。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評估等級——未予評估(NA,中國為分佈區邊緣)

暫未列入《華盛頓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2012)—— 無危物種(LC)。

  • 種群狀況

在中國數量稀少,偶見有報導。曾記載於1983年12月1日在大連小平島近海岸採得1隻雌鳥。

太平洋潛鳥的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相關的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波動範圍<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面積和質量下降,種群數量過小,分佈區域碎片化等)。種群數量趨於上升,沒有達到瀕危的境況(在10年或者3個世代內數量下降>30%);種群數量龐大,未接近種群脆弱或瀕危的標準(種群內成熟個體的數量<10,000,並在10年或者3個世代內持續下降>10%,種群結構失衡等)。

2006年,濕地國際估計太平洋潛鳥的全球種群數量為930,000-1,600,000隻。2009年,部分國家種群數量估計為:有50-10,000隻太平洋潛鳥在日本越冬;有100-10,000隊成鳥和1,000-10,000隻個體在俄羅斯越冬。

在冬季,太平洋潛鳥的種群密度相對更低,而繁殖季節種群密度則更高。研究發太平洋潛鳥的體內的一些化學物質有可能來自於其生態系統中的污染,而那些污染物質最終到達食物鏈更高級別的太平洋潛鳥體內。對於人類帶來的壓力,太平洋潛鳥適應得相對更好,但是太平洋潛鳥的棲息範圍由於人類的佔用正變得越來越小。


參考文獻

  1. 太平洋潛鳥簡介.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