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奇台縣第四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奇台縣第四小學創建於1962年,位於奇台縣城東關街90號,是一所民漢合校。隸屬奇台縣教育局直管。

校園簡介

學校占地面積17654平方米,建築面積5219平方米,有200米環行塑膠跑道標準草坪田徑場一塊,近年來,隨着奇台縣學校布局調整,有哈、維、回、蒙、塔塔爾等9種民族學生在我校就讀,實現了民漢學生混合編班和「雙語」教學,學校現有33個教學班,其中「雙語」班3個,學生總數1888名,其中民族學生321人。教職工106人,其中漢族91人,民族15人,(維族2人,蒙族3人,塔族1人,哈族8人,回1);教職工中男10人,女96人;年齡25歲以下2人,26-30歲9人,31-35歲17人,36-40歲20人,41-45歲21人,46-50歲20人,51-55歲15人,56-60歲2人;學歷合格106人,其中中專學歷9人,大專學歷60人,本科學歷37人;職稱小學[1]一級14人,小學高級及以上91人,工人1人。

校園資訊

奇台縣第四小學:快樂研學助力「雙減」 感知身邊的「融」媒體

為紮實推進「雙減」工作,奇台縣第四小學在寒假期間構建起了以研學實踐為主要內容的「社教課堂」,帶領學生走進縣黨史館、博物館、紀念館、酒史館以及縣融媒體中心,在研學中陶冶情操、增長見識、體驗不同的人文環境,用雙眼探尋歷史,用雙耳傾聽故事,用心靈感悟情懷,用經歷和思考裝滿成長行囊。

什麼是「融媒體」,「融媒體」又是如何發展的,帶着這些問題,1月24日,奇台縣第四小學組織30多名小學生走進奇台縣融媒體中心開展研學活動,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助推「雙減」見實效。

在縣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同學和家長們帶着激動、好奇的心情有序進入縣融媒體中心演播大廳、電視新聞演播、製作室、融媒體調度指揮中心、調頻96.2廣播演播室以及發射機房,與新聞工作者近距離接觸,詳細了解新聞拍攝、編輯、節目後期製作、播發等工作流程,參觀學習當代信息傳播方式、新聞采編流程,從而對「融媒體」形成更直觀、深入的理解。

奇台縣第四小學一年級學生張偌菲參觀後非常激動,她說,「看到了叔叔阿姨是怎麼製作電視節目的,看到叔叔阿姨們工作特別辛苦,我以後要好好學習[2],長大也想當主持人。」

現場,孩子們充滿好奇地與正在工作的叔叔阿姨面對面交流,紛紛坐上主播台,聚焦在鎂光燈下,親身體驗了一次當」主播」的感覺,並在錄製演播室感受了虛擬場景播報的神奇。同時,還觀看了短視頻、抖音等融媒產品。參觀過程中,師生們感受到電視、廣播和新媒體節目幕後的嚴肅性和嚴謹性以及新聞工作者工作的艱辛和不易。

「感覺非常讓人震撼,孩子們也非常的興奮,通過這次研學活動,孩子們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直觀的看到了這個融媒體中心節目製作的全過程,每當在電視上看到那些絢麗的畫面,背後都是媒體工作者日日夜夜辛勤付出,真是很不容易,讓我也感受到了很多。」學生家長祁美嬌說。

奇台縣第四小學五年級學生韓景璇說,「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電視新聞演播室,我看到主持人坐在上面的時候,四周散發着熱光,然後他每一次錄完都滿頭大汗,但是還要堅持錄製新聞,要感謝所有的媒體叔叔阿姨為我們帶來那麼多好節目。」

「在這裡進行了小小播音員的體驗,也了解了播音員日常是如何播音的,電視台是如何運作的,廣播電視節目是如何製作的,對孩子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夢想的種子,達到了研學活動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助力『雙減』的目的,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奇台縣第四小學教師楊楊表示。

此次研學活動,讓同學們揭開了「廣播電視」背後的神秘面紗,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寓學於行,收穫滿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