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裴司徒令公自東都留守再命太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奉送裴司徒令公自東都留守再命太原》是一首中國古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1],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 |
星使出關東,兵符賜上公。山河歸舊國,管籥換離宮。 行色旌旗動,軍聲鼓角雄。愛棠餘故吏,騎竹見新童。 漢壘三秋靜,胡沙萬里空。其如天下望,旦夕詠清風。 |
” |
— [唐代]劉禹錫 |
詩歌歷史
起源:古時候,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2]》:「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參考文獻
- ↑ 《詩經》全本,305篇詩歌、203幅詩經名物插圖,精確收錄,首次完整重現。可通暢誦讀!,搜狐,2023-09-29
- ↑ 觀點丨朱承:《禮記•樂記》與儒家政治美學,搜狐,2018-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