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是杜甫謫居四川成都時期所作,當時他的好朋友嚴武寫了一首詩,名叫《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詩中表示規勸杜甫出仕為官、擔任自己的幕僚,杜甫因此寫了本詩以及《嚴中丞枉駕見過》等詩作來表示謝絕。

詩當作唐朝寶應元年(762)春,杜甫當時51歲,嚴武長安時是杜甫的同事,當年曾一起被貶出長安。前一年十二月,嚴武開始任成都尹。在成都期間,嚴武與杜甫經常來往,也給與很大的照顧。後來杜甫還曾到嚴武幕府任職。杜甫所擔任的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世才稱他為杜工部),也是嚴武向朝廷保舉的。

嚴武一生曾多次駐守四川,本詩創作於第一次鎮期間,嚴武對杜甫的勸仕之意大約曾表達過多次,一直到他奉召入朝、杜甫送他到綿州時,還在動員杜甫:"試回滄海棹,莫妒敬亭詩。"(《酬別杜二》)可以說,在嚴武第一次鎮蜀期間,杜甫確實是絕意於仕進的,下了老死江湖的決心。

但是送走嚴武之後,歷經了徐知道之亂,在梓州、閬州避亂流寓的一年半時間裡,杜甫的心情和想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新登基的代宗翻了一些肅宗時所立的舊案,一些遭貶斥的舊臣又得以起用,杜甫的許多故人也相繼應召入京,反映出當時形勢處於新舊交替之中,因此他的心情不再平和,變得激烈,對自己卜居成都近兩年的想法進行了否定。所以當嚴武第二次鎮蜀,杜甫旋即回到成都,不待嚴武招邀,已經于歸家興奮之際說出了"飄飄風塵際,何地置老夫?於是見疣贅,骨髓幸未枯"(《草堂》)的心裡話,大有主動請纓之意。這一回杜甫的入幕,實在不見有推辭之跡。

嚴武在《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詩中邀請杜甫到成都城遊玩,深意是勸他為官,但杜甫在本詩說,如果您能枉駕出城到草堂來,我可以在雜草叢生的門前用鋤頭開出一條路來。這是客氣話,也是對嚴武的邀請。同時也謝絕了嚴武勸仕的好意。

基本信息

外文名稱;Serveforthe strict malesend questionsofwild booth

作品名稱;《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

創作年代;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227_20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

拾遺曾奏數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

奉引濫騎沙苑馬,幽棲真釣錦江魚。

謝安不倦登臨費,阮籍焉知禮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

作品注釋

①【遠注】拾遺貶官,從此水竹居矣。②【趙注】拾遺掌供奉,則騎馬以奉引。《後漢·劉聖公傳》:李松奉引馬驚。唐於沙苑置坊監,養馬。③《謝安傳》:安於東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子侄往來游集,餚膳亦屢費百金。④《阮籍傳》:籍性疏懶,禮法之士,疾之如仇。⑤《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1]

作品鑑賞

上四,答嚴詩前四句。下四,答嚴詩後四句。嚴曰"何須不着鵕冠",蓋勸之仕也。公答曰"拾遺奏書,奉引騎馬",見斥官之後,無復此興矣。嚴曰"漫把釣竿,懶眠沙草",謂不當隱也。公答曰"懶性從來,幽棲真釣",見托跡此堂,習而安之矣。嚴曰"興發",公答曰"登臨不倦。"嚴曰"馳馬",公答曰"枉沐旌麾",皆喜之也。禮法疏,先致謙詞。徑欲鋤,急待其至矣。在嚴詩固款曲而殷勤,在公詩亦和平而委婉。解者指嚴為語多刺譏,指公為始終傲岸,兩失作者之意。孔毅父《續世說》:武過草堂,公有時不冠,故嚴詩云:"何須不着鵕冠。"而公答曰:"阮籍焉知禮法疏。"以解嘲也。《杜臆》:此因後人誤讀杜句,遂有不冠之誣,而欲殺之誣,亦從此起矣。

名人評論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動「五四」文化革命之魯迅,到三十年代,巋然成為眾望所歸之革命文學導師,晚年與友人討論中國文學史,以為中古之陶潛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詩人,繼而又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魯迅晚年在政治上己與胡適分道揚鑣,惟此評論杜甫之寥寥數語,仍然與胡適笙磐同音。他還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六)杜甫死亡之謎

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參考資料

  1.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