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奉陪贈附馬韋曲二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奉陪贈附馬韋曲二首》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奉陪贈附馬韋曲二首》唐代詩人杜甫所作詩詞之一。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奉陪贈附馬韋曲二首

創作年代;唐代

作 者;杜甫

詩詞正文

《奉陪贈附馬韋曲二首》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綠尊雖盡日,白髮好禁春。

石角鈎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

野寺垂楊里,春畦亂水間。美花多映竹,好鳥不歸山。

城郭終何事,風塵豈駐顏。誰能共公子,薄暮欲俱還。

作品賞析

杜臆》:韋曲,在京城三十里,貴家園亭、侯王別墅,多在於此,乃行樂之勝地。[2]

然此游必在天寶之季,祿山未亂之先,故花蕃盛如此,編者誤置在乾元初耳。

【錢箋】《雍錄》:呂圖,韋曲在明德門外,韋後家在此,蓋皇子陂之西也。杜曲,在啟夏門外,西向即少陵原,所謂「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者。《通志》:韋曲在樊川,唐韋安石之別業。

韋曲花無賴①,家家惱殺人。綠樽須盡日②,白髮好禁春③。石角鈎衣破④,藤梢刺眼新。何時占叢竹⑤,頭戴小烏巾⑥。

首章,對韋曲春景而動歸隱之懷。上四,惜花之情反言以志勝。下四,尋幽之意託言以寄慨。時蓋獻賦不遇,有感而發歟?

【趙汸注】起用俗語,豪縱跌宕。《杜臆》:此詩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勝。曰無賴,正見其有趣;曰惱殺人,正見其愛殺人;曰好禁春,正是無奈春何;曰鈎衣刺眼,本可憎而轉覺可喜。說得抑揚頓挫,極生動之致。)

①《漢·高帝紀》:「始大人常以臣亡賴。」註:「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為亡賴。」②沈約詩:「憂來命綠樽。」揚雄《河東賦》:「盡日盛酒。」③趙注謂白髮禁春,老不流蕩也。然禁春須用樽酒,意中實不能禁矣。朱注云:禁,是禁當之禁。④《仇池記》:石角外向。⑤占,據也。齊顧則心詩:「蕭蕭叢竹映」。⑥《南史》:劉岩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陸時雍日:起處數語,意經幾折,花本可愛,而反若惱人者,以少年之意氣猶存,而老去之愁懷莫展,不覺對酒傷情耳。按此詩所云,若以二語括之,即「劍南春色渾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再以一語該之,即是「勝絕警身老」。大旨只在「白髮禁春」四字。

其二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4]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
  2. [1] 詩詞文句網
  3.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4. 杜甫特別開心的一首詩,行文瀟灑,頷聯為千古絕對,不愧為詩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04 11:06

野寺垂楊里①,春畦亂水間②。美花多映竹,好鳥不歸山③。城郭終何事,風塵豈駐顏④。誰能與公子,薄暮欲俱還⑤。

次章,記韋曲諸勝,有超然世外之意。上四寫景,羨村居幽事。下四敘情,慨城市塵緣。公久住長安而未得一官,故曰:「城郭終何事,風塵豈駐顏。」趙氏以為拾遺時所作,誤矣。公子,指駙馬輩。俱還,反照陪游。)

①《三輔黃圖》:長楊宮中有垂楊數畝。②鮑照詩:「春畦及耘藝。」又詩:「懸裝亂水區。」③謝朓詩:「好鳥葉間鳴。」曹植詩,「朝雲不歸山。」《杜臆》:「好鳥不歸山」,言鳥猶知戀,引起下截意。④陸機詩:「京洛多風塵。」《神仙傳》:淮南王初見八公曰:「先生年老,似無駐顏之術。」⑤《淮南子》:「薄暮而求之。」註:「薄,迫也。」王嗣奭曰:大抵高人貴介,所好不無濃淡暄寂之殊,如陶學士以取雪烹茶為清事,而党太尉以銷金帳下淺斟低唱為樂事,然不知其為伐性之斧斤也。「風塵豈駐顏」,所以箴之者至矣。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1]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2]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3]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