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斯古德的三維遷移模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奧斯古德的三維遷移模式是中國的一個特定術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1949 年,查爾斯·埃傑頓·奧斯古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提出了能預測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效果的「遷移與倒攝曲面」(transfer and retroaction surface,或稱遷移曲面)三維模式圖。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與倒攝曲面是他在總結大量對偶聯想式學習遷移的基礎上提出的。對偶聯想學習的一般形式是給學生一系列成對的材料(由詞彙或無意義音節組成),這些成對材料的第一項稱為刺激項目,第二項稱為反應項目。遷移與倒攝曲面即表明了刺激或學習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應的相似程度與遷移之間的關係,如下圖所示。圖中綠色曲面即為遷移與倒攝曲面。正負遷移在 Z 軸上通過 0 點的水平面來分界。在該平面之上為正遷移,在該平面之下為負遷移。與該平面相交表示遷移為零,S 軸表示新舊課題之間反應相似性的變化,從相同的反應到對抗的反應。R 軸表示新舊課題之間刺激相似性的變化,從相同刺激到無關刺激。由此可見,遷移的性質和數量是刺激條件和反應兩者相似性變化的函數。在遷移曲面上可以看出,若先後兩種材料的刺激相同(SI),反應亦相同(RI),則兩種學習的遷移最大,即出現最大的正遷移。若先後兩種學習材料刺激相同,反應由相似(RI)到不同至對抗(RA),則遷移由正到負,以至最大的負遷移。如果前後兩種學習材料的反應不同或對抗,刺激由不同到相同,則負遷移由最小到最大。如果前後兩種學習材料的刺激不同,反應由相同到不同,以至對抗,遷移效果都是零。如果前後兩種學習的反應相同,刺激由不同到相似以至完全相同,則兩種學習的正遷移從零至最大。

奧斯古德發現,當兩套學習材料的刺激和反應相似性發生一系列變化時,遷移的性質和程度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當先後學習源任務的刺激材料相似性不斷增加時,在後繼任務相同的情況下,會產生正遷移作用,其強度從 0 到 +∞;在後繼任務不同或無關的情況下,會產生負遷移,其強度從 0 到 -∞。當先後學習的反應材料相似性不斷增加時,在刺激材料不同或無關的情況下,不會產生遷移作用;在刺激材料相同的情況下,產生從負到正的遷移作用,其強度從 -∞ 到 +∞。達列特(K.M. Dallet, 1962)選了四種相似程度不同的刺激材料和三種相似程度不同的反應材料進行學習遷移的實驗,結果支持了奧斯古德的遷移理論模型。

奧斯古德的三維遷移模式的意義

奧斯古德的三維遷移模式不僅能夠解釋和描述對偶聯想學習的遷移情況,而且還適用於解釋類似的技能學習遷移。例如先學習騎自行車,然後學習駕駛摩托車,這兩種學習屬於刺激相似、反應也相似的學習,所以會出現正遷移。再如在一種裝置上學到了一種特殊的反應動作,然後又在這種裝置上要求學會恰恰相反的一種動作反應,就存在着極大的負遷移或干擾。例如,駕駛員學習駕駛一架飛機,飛機的節氣閥需要拉槓桿才能打開,然後卻改為推槓桿才能打開,這就使後一種推壓槓桿的學習受到極大的干擾。

當然,三維遷移模式也存在着局限性和不適應性。例如,根據三維遷移模式,對抗性反應比不同反應產生更大的負遷移,但至今尚無可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此外,在刺激不同的兩種學習中,如果反應相同,並經過大量的練習,也會產生正遷移。這一點也與奧斯古德三維遷移模式的預測不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