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奶奶的針線包(朱學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奶奶的針線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奶奶的針線包》中國當代作家朱學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奶奶的針線包

在我衣櫃抽屜的一角,存放着一套手工製作的針線包,一個是藍花的布包,布包里續了厚厚的棉花,用來存放針;一個是紫色石榴形狀的布包,裡面有粉筆末和粗線,線的兩端各有一個桃心形狀的布墜,線上沾有粉筆末,在被子上沾一下,就有淺淺的印,沿着這道印縫製,針腳非常整齊。

那是奶奶93歲高齡時,聽聞我要學習自己做被子,憑着記憶,做了一套她兒時做女紅用的針線包送給我的。後來我想奶奶的本意其實並不在我是否真的做被子,而是希望那些老物件能夠傳承下來。針線包做工精良,都是一針一線手工縫製的。當它展現在你眼前時,你多半猜不出它是幹什麼用的。這種手工製作的老物件現在的確很少見到了,別說年輕人了,即使我一個七零後也是第一次見到。

我的奶奶生於1924年,離開我們已經整整兩年了。兩年來我的意識深處一直覺得奶奶還在,她就在她的哪個兒女家住着呢。然而在我回娘家的路上,恍惚間忽然明白,最愛我的奶奶真的不在了,我就會抑制不住地淚如泉湧,如萬箭穿心般難受。我時常在想,人的一生,究竟要越過多少溝溝坎坎,跨過多少病厄災禍,經歷多少艱難挫折,才能一路平安順遂地走到95歲無疾而終?我想,那一定是愛和善良同在,修身與修心同行。

奶奶出生在天津市區一戶家境殷實的人家。小時候家裡有奶媽照顧她的生活起居,並且讀過三年私塾,因為是女孩,家裡覺得上了三年私塾就夠了,因此沒有再繼續學習。私塾里學的是繁體字,新中國成立後,奶奶通過看書看報自學了簡體字。奶奶的記憶非常好,她能清楚地記得全家每個人的生日、時辰;每一件物品的購買年份,並且會告訴我:這件樟木箱子是大奶奶的陪嫁,已經100多年了;那個小柜子是某年某月買的,至今已經多少年了,比你還大呢。如果奶奶是男孩子,能夠繼續上學,她的人生也許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奶奶十幾歲時,因戰亂不斷,家道中落,奶奶和兩個妹妹就各自嫁到郊區莊戶人家了。而我的爺爺是在北平城裡長大的,小時候也讀過私塾。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爺爺奶奶在昏暗的燭光中戴着老花鏡一個讀書讀報,一個在做針線活。奶奶從富裕人家的小姐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婦,洗衣做飯、操持家務、田間勞作,縫製一家人的被褥、衣服、鞋子,日夜操勞。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農村已有大集了,奶奶經常去集市上買來布頭做針線活。村裡的大媽、嬸子們也都愛找奶奶一起去買。一是因為奶奶天性善良、脾氣好,二是奶奶心靈手巧。一塊布,奶奶一看就知道它用來做成什麼最合適,包括花色的搭配,尺碼的大小。家庭主婦們和奶奶挑完布頭回來,或是讓奶奶幫她們裁剪,或是討要鞋樣,或者有實在不會做的就直接送給她們一些成品。

在結伴買布頭的女人中,有一個村子西頭的嬸子,男人常年在外地工作,她在村副業加工廠上班,因為趕工期,常常很晚下班回家,家中上小學二三年級的兩姐妹經常餓着肚子在家寫作業。奶奶知道了這件事兒,很心疼孩子,就告訴嬸子,只要下班晚了,就讓孩子們去她那裡和我妹妹一起作伴寫作業,奶奶照顧她們吃飯。就這樣一直到兩姐妹小學畢業,嬸子也不在加工廠上班了。兩姐妹成年工作後非常感念奶奶的付出,每逢節日都回來看望奶奶,處得像親人一樣。

爺爺去世後,奶奶就在她的幾個兒女家輪流住。我每次去看望奶奶,給奶奶捎去水果讓她品嘗時,奶奶總是說:先不吃,不到點兒。奶奶的生活起居非常規律,每天早上5點左右起床,然後從頭頂到腳部逐一按摩一遍。三餐及吃水果的時間、外出散步的時間都比較固定。奶奶一生都沒住過醫院,平日裡有個頭疼腦熱的小毛病也不吃藥,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扛着。偶爾重感冒的時候被媽媽逼着吃藥,只兩三天就好了。而同樣的情形,我吃一個星期的藥都不一定能好。這可能和奶奶年輕時的田間勞作,操持家務,不愛閒着有關吧。記得小時候奶奶做完家務,趕着給爺爺做好飯,領着我去田間為爺爺送飯,奶奶簡直健步如飛,我要使出全身的力氣才能跟上奶奶的步伐。奶奶年老了也還是閒不住,每天都給親戚鄰里們做拖鞋,單的,棉的,素色的,花面的。閒暇時光或看報或收聽廣播。八九十歲了也不願意坐着不動,還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因為奶奶識字,可以看懂說明書,所以電飯鍋、燃氣灶和家用電器都會使用,可以簡單地熬粥、熱飯。

我一度覺得我的奶奶一定可以長命百歲的。奶奶自己也期待着健康到百歲,一是不願意給子女們添麻煩,要健健康康地活着;二是聽說國家給百歲老人發的錢足可以養活自己。雖然我們這些晚輩都經常給奶奶零花錢,但是對於一位農村的老奶奶來說,能領到國家的工資養活自己,是一件多麼光榮而自豪的事啊!可是身體這麼好的奶奶,在93歲那年,還是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家人的精心照顧和自己頑強地鍛煉下,奶奶又能下地走動了。只是需要拄拐走,而且走得很慢。經過這件事兒,奶奶的身體終究大不如前了。前年冬天的一天下午,剛給奶奶過完生日不久,就傳來噩耗。奶奶走了,健康到百歲的願望沒能實現。

從奶奶七八十歲的時候,我就想給奶奶寫點東西。可是直到奶奶去世也沒寫成。奶奶去世後,我無數次提筆,總是因太過悲痛而擱筆。奶奶這一生,無論命運給予什麼,她都能平靜面對,坦然接受,總是心態平和地生活着。小時候即使我們頑劣調皮,奶奶也從不會大聲斥責我們,而是告訴我們該怎樣去做。奶奶曾教育我,學習就猶如爬台階,只有下邊這層台階走紮實了,才能邁向更高一層台階。我們工作後,爺爺奶奶總是告誡我們,現在的生活比過去不知好多少倍呢,你們一定要努力工作,回報社會。經歷了舊社會戰火紛飛的年代,經歷了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和三年困難時期,對於現在的生活,奶奶總是心懷感恩,倍加珍惜。

奶奶是一座寶藏,終其一生我都探索不完。給奶奶寫點東西,我詞窮。若真的有來世,我還做奶奶的孫女。[1]

作者簡介

朱學玲,天津市靜海區市場監管局工作。自幼喜愛文學寫作,偶有作品發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