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好人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好人卡 好人卡是一個網絡流行語,拒絕人表白的委婉詞語。用來形容男女關係中代表不接受對方的心意,表示拒絕的意思。好人文化是1990年代以後在中國台灣等地發展出來的一種網絡文化中的次文化,常用的句式為"你是個好人,但是我們不適合""你是個好人,希望你能找到更好的人"等。

據2021年5月31日百度指數顯示,"好人卡"的整體日均搜索指數值為896、移動日均搜索指數值為548、最高峰值為1551。

詞語來源

好人文化是1990年代以後在中國台灣等地發展出來的一種網絡文化中的次文化,據傳起源於某光棍向心儀的少女告白,但被對方以"你是個好人,但是我們不能在一起。"為理由婉言拒絕了,從此"你是個好人"就成為光棍被拒絕的代表性語言。

流行背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人"一詞已經脫離了他原有的意義,而進化成男女戀愛時的專用術語,而且連使用者、使用時機、對白都已經發展成一套可以任意套用的系統。

好人的用語出現之後,圍繞這個名詞逐漸發展成一種網絡文化中的次文化。例如在中國台灣的bbs站上,出現了"好人"的討論版面及好人俱樂部的組織,擁有大量的版友及成員,許多有類似遭遇女性拒絕經驗的男性,在網絡上藉由彼此對於個人處境的分享、男女交往相關意見的交流、以及彼此的鼓勵,逐漸產生一種認同感,並產生一些共同用語和想法。隨着好人文化的發展,"好人"逐漸不再限於男性,而泛指對愛情付出卻得不到回報的人,因此女性也加入了"好人"的行列中。

發好人卡和被發好人卡幾乎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所以很能引起共鳴,慢慢的該詞被越來越多的使用,甚至還出現了"好人卡"英文名稱叫做friend zone,以及前段時間出現的一個非情侶關係的異性合照的新手勢被大家調侃為好人卡的官方標誌。

隨着黃曉明在2009年北京電視台春節晚會上一曲《好人卡》的唱響,以及由於歌曲跟強辯樂團撞歌名所引起的媒體的關注,"好人卡"這個詞大範圍、全方位地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詞語應用

引用示例 叮,您的好人卡已簽收。

你努力合群,卻只得了一張好人卡。

女生拒地男生時,最有效的常規式器,便是發一張"好人卡"。(漢網)

一個從小一直自以為長得很帥的男生,到大學時代才驚覺原來自己並不帥,還被心儀的校花頒發了"好人卡"。(奧一網)

從小到大,我就被很多女生髮過好人卡,每當我表白之後,她們總會無一倒外地說:"你是個好人,可是我不想破壞這種單純的朋友關係。"(人民網)

如果你被發好人卡,意味着告白的你被對方以"你是個好人,但....為理由婉言拒絕了。(北方網)

詞語衍生

好人:指對付出很多但被對方拒絕交往的人。

好人牌:好人卡的別稱。獲得好人卡,即被人拒絕而成為"好人"。

發卡:用委婉的方式拒絕對自己很好的追求者。

壞人:對異性不見得很好,但卻有異性緣的人。

社會影響

"好人卡"是一張卡,也是一道思考題-我們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梁春霆老人已經給了答案:盡一己之力,為他人帶去幫助,也為愛心的傳遞接力鼓勁。"好人卡"不是非逼着每一個人都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好事情,而是要有一顆當好人的心,是要大家都來做好人,都來做平凡的好人。

參考資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