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好吃不過餃子(清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好吃不過餃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好吃不過餃子》中國當代作家清涓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好吃不過餃子‍

如今,餃子早成了家常便飯。只要你願意,葷的素的,天天吃頓頓吃都沒問題。

如果你懶得自己動手,可以在超市買速凍餃子;如果你嫌棄速凍餃子口感不佳,可以去小吃店吃一碗手工現包的餃子;如果你擔心小吃店的餡兒不衛生,也可以自己動手包。

我小時候,吃頓餃子真像過節一樣,一年到頭也吃不上三兩次。

物以稀為貴嘛,吃不上我就總惦記着。我逮着空兒就在奶奶面前念叨:什麼時候吃餃子啊?什麼時候吃餃子啊?奶奶不勝其煩,終於鬆口了,說等幾天爺爺去趕集買回肉就包餃子吃。

我就盼啊,盼星星月亮般只嫌時間過得太慢,恨不得睜開眼就是趕集的日子,恨不得太陽一出來就用一根長繩子拴着直接拖到西邊,讓它立刻消失。

過去,我家的餃子餡兒非常單一,只是韭菜大肉。在沒有韭菜的冬季,就換成蘿蔔白菜和大肉。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以為只有這三種菜才能包餃子。

後來進了城,第一次吃到茴香餃子簡直驚艷:天下還有這麼好吃的餃子!慢慢的,我發現所有蔬菜似乎都能包餃子,只要你喜歡。

讓我覺得遺憾的是,小時候竟然沒有嘗試過用薺菜包餃子。

茴香餃子雖然好吃,但老家也是近些年才有了茴香。薺菜就不同了,春天一到,萬物萌發,麥苗起身了,麥田裡的薺菜也都爭先恐後地冒了出來。放學後,我們一人挎一個籃子,拿一把鏟子,去地里挖薺菜。薺菜的吃法很單一,窩成漿水,中午吃攪團或漿水面,菜撈出來剁吧剁吧早晚就飯吃。人吃不完就拿來餵豬,直接扔豬圈裡,或者剁碎拌在豬食里,豬都很愛吃。

初春,鮮嫩的薺菜和大肉拌餡兒包成餃子,輕輕咬開,有一點點澀,還有一點點辛辣,好像薺菜還不知道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充分展現出來,就這樣讓年輕的自己無遮無攔地和人們的舌尖來個親密接觸,青澀卻充滿希望,這就是初春的味道吧。

在漫長的和薺菜打交道的日子裡,我們竟沒有想過用它包餃子,簡直是暴殄天物。

這就是我遺憾的原因。

集市設在鎮上,每周開一次集,放在周末。終於盼到爺爺去趕集了,奶奶叮嚀讓爺爺割一斤肉回來,吃頓餃子,給娃娃解解饞。

那時候,生產隊會派兩個婦女拉着一輛架子車,走村串巷地賣幾樣常見的蔬菜。奶奶聽到吆喝聲,從炕席底下拿出零錢,買回兩斤韭菜,準備包餃子。

賣菜的拿出秤來稱,秤桿兒高高翹起,稱好還會捏一撮給添上,讓人有占了便宜的喜悅。韭菜一買就是兩斤,算是大主顧了。我不知道韭菜賣多少錢一斤,不過我還記得大多數人是拿着兩分錢的鋼鏰來買菜的。賣菜的也不給稱,解開用草繩子捆好的一大捆韭菜,分出一撮遞過去。買菜的不滿意了,一邊嘟囔着太少了,一邊伸手再捏幾根。賣菜的也不生氣,笑嘻嘻地看着,任人多拿。當然,買菜的也有分寸,不會捏的太多。

這兩分錢的韭菜,就能讓中午的湯麵條里有了綠色,不至於白花花一鍋,讓人看着就沒有食慾。

也有人只買一分錢的韭菜,闊氣點的就買五分錢的。

韭菜買回來,奶奶讓我蹲在院子裡擇,她去和面。我一根根地扒掉根上的外皮,掐掉尖上發黃的部分。這個過程很煎熬,時間太長,腿一會兒就蹲麻了,搬個小板凳坐着吧,腰又彎得難受。

奶奶和好面,用濕籠布包好,放案板上醒着,又順手把菜刀在磨刀石磨了磨。我摘好韭菜,洗乾淨,放在竹筐里控水。

不等奶奶吩咐,我就很有眼色地拿出兩瓣蒜剝好,放在蒜臼里搗碎。

現在萬事俱備,只等爺爺把肉買回來了。

我到家門口看了好幾次,終於看到爺爺的身影了。我飛跑着去迎接。爺爺不慌不忙地慢悠悠地走着,煙袋鍋斜插在腰帶上,煙葉袋子也掛在腰帶上,隨着走動的步子一下一下晃悠着。我顧不上這些,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爺爺手上拎着的肉上。

這刀肉用一根草繩攔腰綁住,爺爺就拎着草繩的頭兒。我從爺爺手裡接過草繩子提着,眼睛盯在肉上,拔都拔不出來,腳下一路小跑,也不怕磕着絆着,趕回家交給奶奶。

奶奶把肉皮取下來,把肉切成小塊,案板上就想起了「梆梆梆」的剁肉聲。奶奶右手剁一陣換左手剁,有時乾脆用兩隻手同時握着刀把剁。這個過程吃力又費事。很多人覺得吃餃子太麻煩,大概就麻煩在剁餡兒這個環節吧。

等案板上終於出現了肉泥,包餃子最麻煩的一道工序總算完成了。肉泥放進盆里,加上薑末、五香粉、醬油、鹽,再燒一勺花椒油倒進去,順着一個方向攪拌,攪得時間越長越入味越好吃。

奶奶開始切韭菜了,我拿着一雙筷子在旁邊繼續攪肉餡。切碎的韭菜放進去,繼續攪,直到肉和菜完全融為一體。

現在我知道了,肉和菜按一比一的比例比較合適,不過那個時候,肉和菜的比例即便是一比二,那也是無上的美味。

我家拌好的餃子餡,次次都有大半盆。

從前,我們老家管餃子叫扁食。其實嚴格說來,餃子和扁食的區別還是有的,主要在形狀上。餃子不說了,大家都知道怎麼擀皮怎麼包,包好的成品長什麼樣子,我就說說扁食的不同做法和形狀。

擀好一大張厚薄適中的面,切成小半乍寬度,摞在一起,再切成梯形形狀。這比一張一張擀餃子皮省事多了。

包扁食時,拿起一張梯形面片,底邊朝下放在左手掌心,右手用筷子夾起一團餡兒,放在面片中間偏下的位置,順着底邊往上卷兩下,再把兩邊向中間合在一起壓實。有點像包餛飩的方法,只是包餛飩用正方形的面片、從一個角捲起而已。

扁食還有另一種做法。把擀好的一大張面疊起來,找一個大小合適的瓶蓋子,使勁壓下去,瓶蓋底下就出現了圓圓的麵皮。這就完全是現在的餃子皮了,只是我們用這種皮包出來的扁食是躺在案板上的,不像現在人們包的餃子是站着的。

奶奶擀麵的時候,鄰居家的大嬸來竄門,一看我家吃餃子,心血來潮也要回去包。我還奇怪地看了她一眼,心想我們都準備半天了,爺爺趕集買肉都回來了,你現在說包餃子不晚嗎?難道是晚上吃?

案板上站起了一排排整齊的扁食,篦子上也圍了一圈圈的扁食,一個個白白胖胖地鼓着大肚子。奶奶讓我燒火,準備下扁食。

我拿起風箱上邊的火柴盒,搖搖,沒有響聲,火柴盒空了。我去找爺爺要打火機,爺爺不知到哪裡串門去了。我就去鄰居大嬸家借火柴。

進了大嬸家的廚房,大嬸已經在包餃子了。原來,大嬸本來準備吃麵條,面已經和好了,買了五分錢的韭菜也洗好切好準備炒了。臨時起意要包餃子,就把切好的韭菜倒在案板上再剁碎些,重新放回搪瓷碗裡,撒上五香粉和鹽,攪勻,就是餃子餡了。

我進去時,看到只有半搪瓷碗的餡兒很是納悶:這點菜就能吃餃子?沒有肉就不說了,就是純韭菜也包不了幾個啊,而且碗下邊已經吐出了不少的水。

我看到大嬸拿起一張皮,用筷子夾一點點韭菜,在皮上抹一下就算完事,簡直比做生意的人包餛飩還吝嗇,真覺得她太能應付了,都褻瀆了餃子這個神聖的名稱。既然如此,還不如直接吃麵片呢。

我燒火的時候,奶奶開始準備蘸水兒。她在碗裡倒上醋,把臼里搗好的蒜泥倒進醋水裡,滴上幾滴香油;在辣椒罐里倒上辣椒麵。再在鐵勺里倒上菜油,伸進灶洞裡,架在火上燒開,趁熱澆在辣椒麵上,「滋拉」一聲,油潑辣子就潑好了,鐵勺里剩點油再「滋拉」一聲澆進醋水裡。

水開後,扁食倒進去,燒三開,用笊籬控控水撈出來盛在盤子裡,一家人圍在小飯桌前,開始享受一年難得吃上幾次的美食。

我開始吃時總是一個接一個地狼吞虎咽,大概很像豬八戒吃人參果,顧不上咂巴滋味。吃了一陣後才能像個女孩樣子細嚼慢咽,直吃到肚子鼓成一個球,才不得不放下筷子。躺在炕上喘息時,還忍不住久久回味。想到下次吃餃子不知得等到猴年馬月,心裡就說不出的難過。

後來一放暑假,爸爸就帶我去西安玩上一周。我最盼望的就是去解放路餃子館吃餃子。那時候的西安,還沒有鋪天蓋地吃飯的館子,國營食堂數量有限,出去吃飯好像都以麵食為主。

我一般在爸爸單位跟爸爸一起吃食堂。去西安一趟,總要玩些什麼吃些什麼才不枉進了一趟城吧,回去也才有了吹牛的資本。

爸爸會抽時間帶我去逛公園吃館子。每年的保留節目是去革命公園逛一圈,坐個旋轉木馬,出來走不多遠就是解放路餃子館。

曾經的解放路餃子館大名鼎鼎,裡邊總是人山人海,每次去都要排長長的隊。爸爸去排隊買餃子,我就站在快吃完的人身後等座。買的餃子自然比自家包的餃子好吃一萬倍,我想主要原因是人家餡兒里的肉放得多吧。

工作後,我去解放路餃子館吃過一次餃子宴。餃子宴顛覆了傳統餃子給人的印象,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用料多樣。地里長的不消說了,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都能用來拌餡。

二是味型各異。除了鹹的,還有甜的麻的辣的。

三是造型美觀。既有泡眼朝天、修尾輕搖、栩栩如生的金魚形;又有狀若杏核、精巧玲瓏的珍珠形;還有鴛鴦形、蝴蝶形、元寶形;有的又如燕窩、海螺、花卉,真是千姿百態,巧奪天工。

四是烹製方法多樣。除了傳統的煮以外,還有炸、煎、蒸。

五是吃法講究。幾道餃子吃後,上一道「銀耳湯」嗽口清喉,調節一下口味,再繼續上其它餃子,層次分明。

今天回憶起來,餃子宴留下的印象主要是餃子別致的堪稱工藝品的造型。

在我看來,餃子宴審美遠大於實用,要吃餃子,還是家常味的實惠。

現在,我生活的地方離解放路餃子館很近,可這麼些年過去了,我竟沒有去過一次。

如今,自己動手包餃子也變得很容易。買塊肉,大肉牛肉羊肉都可,讓老闆直接攪好;選擇一種蔬菜,韭菜、茴香、豆角、菜花、蓮菜、西葫蘆、蘿蔔、白菜……能包餃子的蔬菜隊伍在不斷壯大;餃子皮也可以直接買現成的,大號的、小號的、中號的,任你挑選。

回到家,洗菜,控水,剁碎,和肉餡拌勻,花不了多長時間就吃到嘴裡了,遠沒有記憶中的麻煩、費時。

現在吃飯的地兒太多,可供選擇的種類也太多,就是在家做飯也方便了許多,餃子早已成了一種普普通通的飯食,它的式微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想到這裡,稍稍有點惆悵。 [1]

作者簡介

清涓,中學教師,工作之餘喜歡塗鴉,散文曾發表於《讀者》。

參考資料